沭阳县:繁荣文化事业为群众幸福加码
2024年07月17日07:20 来源:沭阳县融媒体中心
从7月10日开始,宿迁市沭阳县开展“七彩夏日”系列文化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利用晚上时间送戏进社区,让文化惠民持续走深走实。
近年来,沭阳县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宣传和惠民演出活动,极大丰富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全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乐在其中
文化设施更完善
“新建的图书馆功能设施更齐全、藏书更丰富,阅读体验更彰显人文气息。”刚放暑假的大三学生史剑宇到图书馆自助书吧学习时感叹。
沭阳县图书馆是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场馆占地24.1亩,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是省内较大的县级图书馆,内设种类最全、藏量最大的县级现代方志馆。馆内设置低幼阅览区、少儿阅览区、社科阅览区、24小时自助书吧等22个服务区域,为读者提供借阅、讲座、交流、阅读推广等公益服务,打造多元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2023年10月,沭阳县图书馆新馆对外开放。“高峰期出现一座难求现象,自习室里24小时都有群众在学习。”馆长周业忠介绍。
不但如此,沭阳县图书馆还在城乡建成41家分馆,服务群体覆盖全县,遍及城乡各个角落的“沭书房”则让群众随时随地可以徜徉书海,乐享书香。
在沭阳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青伊湖文化站的专题展区,展现了一幅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科技发展交织的美好画卷,让群众在追忆乡愁,铭记历史中获得前行的力量。不但如此,文化站外部还配套了集休闲游憩、健身娱乐、文化宣传、红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主题公园,具有很强的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同时开展文艺演出、理论宣讲、书法比赛等活动,发挥空间作用,由点及面,促进青伊湖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除此之外,沭阳县还新建贤官和桑墟2个乡镇文化站、8个“乡村书场”固定点位,改建完成6家乡镇小剧场,扎下镇文化站、青伊湖镇文化站入选江苏省2023年“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享在其中
文化惠民更叫座
7月11日晚,宿迁市沭阳县沭城街道府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随着悠扬的音乐声响起,沭阳县淮海剧团的演员们为市民演出古装淮海戏。《将错就错》《认夫》《戏牡丹》等精彩的剧目赢得戏迷阵阵热烈的掌声。
沭阳县是淮海戏的发祥地,是江苏省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之一,已传唱了250多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沭阳县被授予“中国淮海戏之乡”称号。至此,沭阳每年都举办淮海戏艺术展演月活动。
沭阳县文广旅局着眼于进一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以学促干,创新启动了文化惠民活动县乡村“三重覆盖”工作机制,激发文化新活力。沭阳县创新投入方式,探索文化惠民专项资金落实新方式,采用“以奖代补”“以赛惠民”等创新性激励措施,开展文化惠民“村村行”活动。
“没想到在家门口也能看到这么高大上的展览。”7月1日,沭水传承第三期书画作品展在沭阳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30日,期间展出沭阳籍书画家吴国宝、王位辛、杨开刚三位书画家作品130余幅,吸引了众多书画爱好者前来观展。今年以来,该馆举办了“江左风流奖”江苏省第十届青年书法篆刻展沭阳巡展、朱传宏书画作品展、第四届书法临帖展、第四届楹联书法作品展暨仲向阳捐赠书画藏品展等6期展览,接待群众10万余人次。
在沭阳,各类文艺培训班已经成为人才的摇篮。去年,沭阳县组织开展曲艺、书画、摄影等公益培训40班次,授课350课时,惠及群众3万余人,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有效提升了群众文化素养。2023年8月,为期两年的沭阳县首届书法人才培养“涌浪计划”圆满结业,两年间,多名学员在中国书法培训中心结业展、中国书法年展、江苏省新人展等展赛中获奖、入展。2024年1月,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初评江苏选区入选名单公示,沭阳有10名书法家入围,这些书法家都是首届书法人才培养“涌浪计划”学员,“中国书法之乡”名片进一步擦亮。
融在其中
非遗传承更接地气
在2023年省级非遗名录中,沭阳钱集老鹅烹制技艺、颜集朝牌制作技艺、庙头千张制作技艺入选。钱集范二老鹅店非遗工坊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非遗工坊。
为做好非遗传承发展,沭阳全面实施非遗保护工作,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统筹规划,制定措施,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省级项目为保护重点,以濒危项目抢救为优先,以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为核心,以文化传承发展为目标,在保障上求力度,在机制上求创新,在传承上求延续,在发展上求突破,因类制宜,因项制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同时,沭阳县还注重打造非遗品牌。认定沭阳县钱集镇范二老鹅店、沭阳县官墩乡毛孩大酒店、沭阳县吴集铁羊粉丝厂、江苏古楼春酒业有限公司、江苏虞姬农业科技有限
公司5家单位为县级非遗工坊。开展县级传承人评审、认定工作,确定了52名县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进一步增强了该县非遗传承人队伍的活力和能力。目前,该县有市级非遗16项、省级非遗8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00余人,其中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6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
在非遗的传承保护上,沭阳可谓是“用心良苦”。沭阳县文广旅局积极加强非遗文化宣传,利用春节等节庆时间点,开展非遗大集、非遗展演等活动,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发挥当代功用,焕发新活力。同时加强非遗人才梯队建设,引导非遗传承人教授学徒,确保传统技艺得以传承。教育部门将淮海戏、苏北琴书、工鼓锣的相关内容纳入学校音乐或文化课程,通过培训提高音乐教师的传承水平,并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近日,沭阳专门举行音乐教师传承非遗项目会办会,安排部署淮海戏、工鼓锣、苏北琴书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提升沭阳非遗项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非遗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各相关单位要加强非遗的传承和学习,加强文化自信,在社会上营造学习传承非遗的氛围。”沭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若鸣说。
在沭阳,传承非遗已经成为社会共识,非遗传承合力正在形成。为了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沭阳还开展传习展示、展演活动,持续开办曲艺类周末书场活动,让非遗走进生活,共同推动文化传承。
坚持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培育文明新风、做好文化传承、丰富文化供给、繁荣文化产业,展现高质量发展的文化魅力。当下,沭阳正把文化“软实力”转变为发展“硬实力”,奋力谱写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沭阳新实践的文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