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政务 / 正文

历史的凝望者、记忆的传承者、和平的倡导者,珍惜最后的61位“历史证人”

2021年12月13日11:33   来源:交汇点

0

  杨翠英老人、蔡丽华老人、李如富老人、陈文英老人、戚振安老人、金同和老人、马继武老人、徐家庆老人、黄刘氏老人、傅兆增老人、马秀英老人。仅2021年一年,就已有11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先后去世。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下61人,平均年龄约91岁。

  历史虽然沉痛,但必须铭记!幸存者们把他们用生命凝成的记忆传递给了我们,我们有责任将他们的历史记忆永久传承下去,肩负起令这段历史记忆薪火相传的使命。

  凋零,与时间赛跑的历史铁证

  “一位93岁的老人,神情悲伤地望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入口处的一处群雕,雕塑刻画了一位胸口中刀、倒在血泊中的母亲,强撑着最后一口气给小婴儿喂奶,边上坐着另一个较长的儿童,正嚎啕大哭。”这是纪念馆今年新一轮抢救性拍摄的微纪录片《守望幸存者》第六集的其中一帧画面,这幅画面正是今年93岁的常志强和母亲及幼弟此生的最后一面。常志强在视频里再次回顾了这段悲惨记忆,为幸存者证言增添一段新的视频资料。就在这个系列的微纪录片紧张拍摄录制期间,又有3位幸存者永远离开了人世。

常志强

  幸存者是南京大屠杀悲恸历史的活证人,是驳斥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史实论调的有力证据。20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登记工作,当时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有1000多位;到2017年仅剩100位;截至2021年12月11日,仅余61位。渐渐缩小的冰冷数字,是一位位历史见证人的消逝。当年幸存下来的孩童如今已是鬓发染霜的老者,与时间赛跑,为幸存者留下更多珍贵影像资料,为这段历史保全如山铁证,更显得刻不容缓。

  在1984年和1997年,我国就在南京市范围内进行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普查,共获得了4128份珍贵的口述资料。后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启动了多轮影像拍摄,持续更新幸存者影像资料库,特别是从2006年5月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建立史料数据库,给每位幸存者建立了个性化档案,对这段记忆的保存更为系统化。时间不停流逝,记忆得以保存,通过这些历史影像资料,可以更好警示后人,祈福和平。

  守护,社会各界架起爱的屏障

  “我们还在继续寻找和查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不仅要加快对他们的证言抢救速度,也要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关爱慰问力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

  南京市从2004年起,开始对幸存者发放生活补助和春节慰问金,并在之后适度上调慰问金额,还确定优先为幸存者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服务,安装室内无障碍扶手、煤气报警器、卫生间(床头)紧急呼叫器等。2018年12月13日,南京市正式实施《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明确规定,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提供生活帮助,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关爱幸存者,切实解决了幸存者的生活困难。

  随着幸存者年岁增长,医疗支出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纪念馆于2004年成立非营利性民间团体组织——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将筹集的善款,用于幸存者医保范围之外的额外医疗补助及生活补助,解决他们的看病难题。

  逢年过节、特殊节日前去探望,制作月饼,童心绘画,共同出游……纪念馆工作人员和援助协会的志愿者们会经常邀请幸存者老人们同乐,参观南京新貌,感受新中国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爱心在不断传递,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纷纷加入到关爱幸存者的队伍中来,三年前,援助协会与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启动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健康呵护服务”工作,定期对幸存者老人进行线上访视,为他们提供身体检查和健康咨询。一道道关切的目光,一次次温暖的行动,为历经苦难的幸存者筑起一道幸福屏障,让他们安享晚年。

幸存者谢桂英生日慰问

  传承,世界记忆必须代代相传

  2014年首次国家公祭仪式结束后,夏淑琴作为幸存者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成为老人毕生难忘的经历,“这段苦难历史是民族的记忆,只有铭记才能珍视和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作为见证人,你们要用亲身经历向世人告知历史真相,教育后代。”总书记的叮嘱也是幸存者们一直努力在做的事。

  多年来,幸存者多次访问日本等国,进行访问交流,也经常走近国内的高校、支部讲述历史,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016年10月,应美国南加州大学的邀请,时年87岁的夏淑琴不远万里前往美国洛杉矶,录制南京大屠杀证言。“那是我第二次去美国录制证言,2001年我便去过旧金山参加证言集会;日本我也去过,参加集会、甚至出席庭审报告会,”夏淑琴说:“只要我还能走还能讲得动,我就会一直讲下去。”

夏淑琴在小区锻炼

  这段历史记忆也在幸存者的家族中传续,越来越多幸存者二代三代加入到记忆的传承中来。2019年,纪念馆公布统计数据显示,幸存者家庭共有761位后代,其中,能够参加记忆传承行动的有399人,超过总人数的一半。葛道荣的二儿子葛凤亮就是这些传承者之一,今年9月3日,他代表父亲参加纪念馆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纪念日仪式。他表示,这些年,父亲整理收集史料,写下了一本19万字的册子——《铭记历史》。“这本书是我们家的传家宝,”葛凤亮说,“我与哥哥多年陪同父亲参加各种历史传承活动,以后我们的后代也会坚持下去。”

葛凤亮参加撞钟仪式

  作为幸存者的后代,这些传承者们积极参加纪念馆组织的各类活动,各尽所能传播历史真相,呼吁国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第四代传承人代表马雯倩是幸存者马秀英老人的重孙女,她从小就听曾祖母讲述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亲身经历,大学一年级时主动申请去纪念馆做一名志愿讲解员,“我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作为幸存者的后代,我会用自己的语言传承好这段记忆,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这不能忘却的历史。”

  和平,国富民强就是底气保障

  他们守护着历史,我们守护着他们。“感谢党和政府”“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国家强大了,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幸存者老人们最常念叨的就是这些话。

  有国才有家。战争给他们留下贯穿一生的伤痛,所幸他们及他们的后代可以拥有无限美好的未来。国家的发展,让包括幸存者在内的14亿中国儿女过上丰衣足食、幸福安康的日子。

  “清水飘飘夹竹桥,老人锻炼身体好,大朋友溜冰真活跃,小朋友玩得咯咯叫。到晚路灯亮堂堂,亮化彩灯美丽又漂亮,照得我们脸上发光光,照得我们心中喜洋洋。”熊淑兰老人快板里的南湖变化是幸存者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儿孙满堂的夏淑琴,天气好的时候,就到楼下活动中心锻炼身体,欣慰地看着小区孩童们活泼欢快的身影;多才多艺的常志强在戏曲、画画、剪纸这些兴趣爱好中,获得了内心的平静;脱下军装的程福保,胸口处永远别着一枚党员徽章,像年轻人一样通过互联网和社交软件了解时事;从教育岗位退休的程文英在老年大学学吹口琴。这些老人最深刻的体会和最大的心愿,就是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

  程文英在老年大学学吹口琴

  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历史记忆不曾被忘却,和平信念不会被动摇。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建设祖国,吾辈自强。

总共: 1页   
初审:杜亚男/二审:汤娟/终审:冯波
作者:

西楚网新媒体矩阵

  • 头条号
  • 凤凰号
  • 百家号
  • 企鹅号
  • 网易号
  • 大鱼号
  • 搜狐号
  • 一点资讯
  • 快传号

南京厚建软件 LivCMS 内容管理系统http://www.hogesoft.com 授权用户:http://www.xic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