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答卷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
2025年01月23日10:01 来源:新华网
长征时期,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召开了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创下了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等经典战例,足迹遍及贵州9个市(州)。
这是贵州遵义会议会址(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进入新时代,贵州赓续“转折之志”、传承弘扬遵义会议精神,按照“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要求,从“洼地”中奋起、于挑战中开拓,奋力后发赶超,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闯”出新路子
黔北要塞娄山关,距遵义城区约50公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关上千峰万仞、重峦叠峰、峭壁绝立、地势险要,1935年,红军曾在此两次与敌军激战,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红军占领娄山关后,毛泽东即兴填词《忆秦娥·娄山关》,豪迈抒怀。
位于遵义市的娄山关(2025年1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今上娄山关,顶峰处依稀可见布有弹痕的战壕和掩体,穿行于险峰夹峙间的关隘古道,已被拓宽为平整的柏油路。昔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要塞,正成为革命老区遵义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通道。
在贵州娄山关经济开发区遵义双盛电气系统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作业,他们生产的汽车及工程机械线束将销往重庆、四川等地。
作为黔渝合作示范园区,贵州娄山关经济开发区建立之初,就以打造黔北、渝南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为发展目标,招引了不少与重庆产业配套衔接紧密的企业。
突破交通等基础设施瓶颈,闯出发展新路子,娄山关的变迁是近年来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贵州、云南交界处的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2023年8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省现已建成1600余公里高速铁路、9000余公里高速公路,在群山万壑间架起“高速平原”,实现了贵州与外界的快捷联通。
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拓展了贵州发展空间——向东沿沪昆线连接长江经济带,往东南沿贵广线连接泛珠三角经济圈;向北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西可连通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接中巴经济走廊;向西南连接东南亚各国,对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这是位于遵义市正安县的吉他产业园(2025年1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如今,全球每7把吉他,就有1把产自贵州正安县;全球每10个羽毛球,就有1个来自贵州锦屏县;全国每25只打火机,就有1只出自贵州罗甸县……
2024年10月,55辆“贵州造”新能源客车分两批次经由中老铁路直抵万象,这是贵州本土生产的新能源客车首次出口老挝;同年11月,贵州与四川、重庆同步开启动力型锂电池铁路安全运输试点全国首发;未来,贵州生产的动力型锂电池有望通过贵阳国际陆港“搭乘”中欧班列出口欧洲等地……
装载“贵州造”新能源客车的出口专列停靠在贵阳国际陆港都拉营站(2024年10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新路子”不只是“向外拓展”,还有“对内挖潜”。
“黔中无闲石,贵地多宝藏”。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贵州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在黔贵大地126万座大山下,已发现矿产137种,其中49种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十,居前三的就有20种。但过去因发展理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贵州曾经长期“坐着金山过穷日子”,深陷“富饶的贫困”。
近年来,贵州省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富矿精开”,坚持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高端跃升、创新链向前沿聚焦,努力开拓依托能矿优势、壮大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工业经济充分展示了快速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贵州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王朝晖介绍,贵州省加快建设“六大产业基地”,强力推进“富矿精开”,工业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成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6.7%。
夕阳下的贵州六安高速公路花江峡谷大桥(1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025年首个工作日,贵州召开全省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推进会,提出把“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作为推动今年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作为全方位扩大需求的主抓手、抢抓机遇的主载体。
几天后的1月6日,总投资超700亿元的贵州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开工,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20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14000人以上。
“赛”出新局面
这是1月4日在“村超村晚”活动现场拍摄的烟花秀。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激烈的比赛、丰富的美食、欢乐的歌舞、璀璨的烟花、如花的笑脸……今天,这片红军战斗过的热土,正用“村BA”“村超”的“村赛”新名片,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的繁荣景象,看到贵州乡村发展的新形态、新路径。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9个贫困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是中国最后摘帽的9个贫困县。“村超”发源地榕江正是9县之一。
2023年以来,“村超”持续火爆出圈,在乐子中找路子,发展路子富日子。“村超”举办地贵州省榕江县用智慧和汗水摸索出独具特色的农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全县仅2024年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百亿元。
榕江的巨变是贵州农村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是2023年3月27日拍摄的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比赛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翻阅历史,贫穷曾一直是贵州沉重的标签。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贵州曾经有“三最”: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
进入新时代,贵州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以百折不挠的坚毅攻克一个个贫困堡垒,帮助923万人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农民人均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肉牛、茶叶、辣椒3个千亿级产业和竹、油茶、刺梨、天麻、红托竹荪5个百亿级产业加快发展;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车辆行驶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的农村公路上(2024年6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遵义花茂村依托红色文化办农家乐,传统的土陶手艺也有了用武之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7万元;毕节化屋村把少数民族文化、乡村特色产业等融入乡村旅游,“旅游饭”越吃越香……
行走在昔日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各地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赛道”上“比学赶超”,努力描绘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锦绣画卷。
“算”出新动能
观众跟着马灯、红旗踏上“伟大征程”,沉浸式感受“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革命历史事件,用双脚丈量“爬雪山过草地”等场景,亲手托起“胜利会师的红旗”……
这是记者近日在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看到的场景,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声场等酷炫数字技术与厚重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的震撼教育。
2023年10月22日,观众在“红飘带”数字体验馆内观看体验长征故事。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梳理关于贵州的新闻,“大数据”“数字经济”“算力”绝对能算“高频词”。近年来,贵州着力“占先机”、奋力“抢新机”,持续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产业化方面,于2015年挂牌运营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是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已累计汇聚数据商超900家,数据中介290家,上架产品超2600个,交易总额超过70亿元。
在产业数字化方面,贵州答好“算”“数”题,赋能千行百业,通过实施“万企融合”行动,带动3万多家企业上“云”、用“云”。
这是位于贵安新区的华为云数据中心(云上屯)(无人机照片,2024年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1月14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25年度首批“灯塔工厂”名单,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近年来,该公司实施了40多种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解决方案,包括人工智能设计、高级数据分析、柔性自动化等,使产品质量缺陷减少了57%,劳动生产率提高了68%,库存水平降低了34%。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算力则是释放这一关键生产要素的生产力。
这是位于贵安新区的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无人机照片,2024年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在政策引领、技术迭代、市场需求等共同推动下,贵州不断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众多互联网头部公司入驻,在建、投运重点数据中心达到48个,成为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全球重要的数据存储基地。
近两年,贵州又抢抓人工智能大模型爆发式发展的“风口”,推动数据中心由单纯“存储中心”向“存算一体”转变,加快培育以智能算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创新推出算力劵、跨区域算力调度、数据要素开发等,实现了算力可调度、可编排、可交易,算力价值持续释放。
工作人员在贵安超算中心数据机房内工作(2024年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在贵安新区超级计算中心,排列整齐的机柜里,700多台服务器指示灯交替闪烁,昼夜不停地进行着高速海量运算。“依托超算中心,公司已经参与了《长津湖》《流浪地球》等上百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贵安新区科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彭本黔说。
通过大力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贵州计算力、存储力、运载力明显提升,算力规模突破55EFLOPS,智算比例超过90%,成为全国算力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预计2025年贵州算力规模将突破150EFLOPS。
“护”出新绿意
乌江,贵州人的“母亲河”,也是一条“英雄河”。1935年1月初,红军在江界河、茶山关和回龙场等渡口,准备砍竹子、扎竹筏,强渡乌江。因时间紧迫,大家见竹子就砍,却被一位当过篾匠的红军战士拦住了——
“砍竹子要先分清公竹母竹,几根母竹之间要留下一根公竹,要是砍光了母竹或公竹,一笼竹子就全死了”“要砍老的,留嫩的,都砍光了,寨子里的人编个背篓都没有竹子用”……
这是遵义市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一景(2021年6月13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这个故事在当地流传至今,其蕴含的生态观、发展观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故事不断在黔山秀水间上演。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乌江是贵州境内的第一大河、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却一度因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被当地一些群众称为“污江”。近年来,贵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出系列治污组合拳,举全省之力提升乌江生态治理能力,乌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地处乌江源头水域的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风光(2023年5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贵州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增添绿色发展动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
出台全国第一部生态环境保护省级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取消GDP考核,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全省构建起保护绿水青山的“四梁八柱”,“护绿”体系日渐完善、“增绿”机制日趋系统、“变现”链条日渐成熟。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贵州省两会上获悉,2024年,贵州省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省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99.1%,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生态优势持续巩固。
在厚植绿色家底的同时,贵州以产业化利用、市场化交易、价值化补偿为重点,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不断将生态环境“高颜值”转化为经济发展“高产值”。
位于贵州遵义仁怀市的四渡赤水之茅台渡口(2025年1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在因红军四渡赤水而闻名遐迩的赤水河畔,贵州茅台深入实施“增水、提气、保土、护微、生态系统平衡”五大专项工程,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赤水市围绕130多万亩竹林做“绿色文章”,竹产业年综合产值超过70亿元;梵净山下的铜仁市江口县崛起“世界抹茶超级工厂”,拥有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车间,产品覆盖国内30多个城市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量全国第一、全球第二……
在当年红军开展乌蒙山回旋战的毕节市,“以碳代赔”生态损失补偿机制初见成效,风力、光伏、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这是2024年12月16日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黑颈鹤。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上出新绩、在污染防治攻坚上出新绩、在绿色低碳转型上出新绩、在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上出新绩、在创新绿色制度上出新绩、在弘扬生态文化上出新绩。”贵州将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奋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
乌蒙磅礴,赤水奔涌。站在新起点、展望新征程,黔贵儿女正豪情满怀,锐意改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