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张生林:走街串巷50年的巴锅匠

2019年03月06日08:33   来源: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曾经经济匮乏的年代,人们总是习惯把坏掉的东西,修补修补再使用,因此,一些修补老手艺总是异常受欢迎,曾经在农村地区走街串巷的补锅手艺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些年,还用大铁锅烧饭的人家少了,补锅的更是几乎难觅踪影,而在宿迁,记者就巧遇了一位老人张生林,补锅这门老手艺他已经干了50年。

  在宿城新区龙庭国际小区,一位老人刚出家门就被一群人围住了。只见老人一手掌着锅,一手拿着锤,仔细检查,轻轻敲打,一旁的围观群众时不时发出感叹声。

  市民 吴新华:以前多,现在极个别会的,现在大家都不弄了。没有这手艺。

  市民 蔡先生:他修过了,换过底跟新的一样用。

  被围观的老人就是张生林,今年已经79岁了。现如今,补锅这门老手艺已经成为稀罕活,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看到了,不免要瞧瞧新鲜。同样是金属,这破了洞的锅是怎么用金属给“缝补”上的呢?张生林说,这巴子和泥土的完美结合很重要。

  老手艺人 张生林:锅铲它戗不到,如果厚了,锅铲到上(铲不到),不然一铲就铲起来了,对。它(巴子)能烧不化,最底线五六年能用。这薄泥巴在那巴子上就跟那烧的砖似的,粘上去了,有些地方砸的不严密,用这个一堵,就不漏了。

  修补完邻居家的锅,老人收拾东西准备正式出发。而这不起眼的三轮车里,有他所有的家当。

  锤子、巴子、墩子、漏子、顶桩……张生林说,为了让老手艺不变样,这些老工具已经陪伴他走过了50个年头。而这补锅用的黏土,每次都是自己亲自“取”来的。

  老手艺人 张生林:这土地下都能挖到,得挖一两锹深,找这个淤泥,表面上没有,我自己找来的,都是挖掘机,有那个挖那个沟,我在里面捡的。

  走到市区阳光华城小区,张生林老人的一阵阵吆喝声洪亮又有穿透力,不一会儿,一位居民拿着家里的两个瓷盆拦住了老人。

  居民徐勇田:还是大集体时候买的。现在没有这样盆。有历史了,有意义,我对它有兴趣,我始终舍不得扔,我在这儿候着,我看有做这手艺的没,我想请他给我巴巴。现在修锅还好找么?不好找,就他一个人了。

  因为盆坏的是边角位置,张生林因盆制宜用一个菱形的巴子来修补。在破洞处放上巴子抹上泥,再将巴子的边角修平整。5分钟不到盆修好了。

  居民 徐勇田:这个盆他巴的蛮不错的,这个放的不割手,给用。

  转完这个小区,张生林再次骑着车,来到府前小区。刚停下车,几位有补锅需求的老顾客围了过来。这家的铜锅坏了,那家的茶壶要换底。补锅5元,换底15元,谈好价格,张生林就忙碌起来。张生林说,自己本是徐州睢宁人,年轻时曾做过生产队的青年书记,补锅这门老手艺是祖传的。以前家家户户的锅坏了舍不得换,都是补的。

  老手艺人 张生林:到庄上吆喝一声,巴锅来咯。盆盆罐罐,黑盆黄盆,都拿来咯,瓷盆一巴都得排队。遇到食堂一巴都是一二十个。晚上能补到12点。

  张生林老人有两个儿子两个闺女,妻子又常年患有哮喘病,年轻时,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张生林挑着补锅的挑子走南闯北,每次都是早出晚归,披星挂月。

  老手艺人张生林:比如今天住宿迁、明天就住卓圩,十里二十里往前赶的,沭阳、东海、灌云我都去过的。挑子有五六十斤,四五十斤,带床被子,你要住店你不得多给人钱嘛,这自己带被子就省钱。

  除了逢年过节,年轻时的张生林一年四季都在外风餐露宿,好在手艺受欢迎,别人还只是几块一天的工钱,他已经能挣到大几十块钱一天了。一双手因为常年劳作,早已变了形,布满了老茧。如今的张生林自己也做了曾祖父。虽然现在可能几天才能碰到个补锅的,但是年近80的张生林却依然乐在其中。

  老手艺人张生林:五十多年了,这是个老手艺,我怎么也不能丢,有需要我就给他弄,跟别人说说拉拉,还就不错。

  除了补锅,磨刀、磨剪子、戗剪刀,张生林样样都会,他说,年纪大了,有时忙了一天难免疲累,每当这时,他总会唱起曾经的老歌,自娱自乐一番……

  有很多传统老手艺,都凝结着我们先辈的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智慧,补锅也是如此,现在,不少年轻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补锅修桶这个老行当,虽然这门老手艺很快就会消失,但它留给几代人的记忆,一定会在岁月的长河里久久回响。

总共: 1页   
作者:万蒙恩

南京厚建软件 LivCMS 内容管理系统http://www.hogesoft.com 授权用户:http://www.xic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