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种粮人周怀江:麦浪滚滚 40年收割大不同
2019年06月13日08:35 来源: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每年的五月底到六月中旬,是一年一度的农村“三夏”大忙,农民们既要忙着收,又要忙着种。作为农耕民族,“三夏”大忙伴随着中国人几千年,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三夏”的故事也悄悄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和粮食打了四十年交道的种粮人,听他讲讲收麦的那些变化。
6月12日上午9点多,在位于宿迁市湖滨新区一处2万多亩的麦田里,机械轰鸣,一片忙碌景象,48岁的周怀江是这片种粮基地的负责人,为了抢抓晴好天气,这几天,他连续奋战在抢收一线,指挥人员分片区收割。
周怀江介绍,他们公司5年前入驻宿迁,在湖滨新区承包了2万多亩农田进行种植,年产量在2000多万斤小麦,每年6月上旬全面抢收。如此面积的麦田,能够在几天内收割完,在几十年前是很难想象的。
40多年前,周怀江的父母也在种地,而在麦收时节的那十多天里,因为人手不够,每每放学后,年幼的他也帮着父母到家里七八亩地里割麦子。
随着改革开放和土地政策调整,农民由原来的大集体改变到分包到户,种田积极性提高,生活水平也逐渐富裕,陆续便开始出现了手扶拖拉机等机械设备,以合作社或者两户为一个单位进行购买,加装收割设备,成为不少农户收割时候的新选择。
虽然那时每天收割速度只能在二三十亩,但相对于传统手工收割,打谷,已经节约了不少人力。进入二十一世纪,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少人开始花钱雇专门的农机手进行收割,但由于机器设备不先进,每每遇到雨后水地,往往会被陷入泥地,撂挑子。
正得益于我国农业的不放发展,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在的种植、收割和晾晒几乎一条龙都是机械化作业,不仅节约了很多人力物力,也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
种粮基地负责人周怀江:“产量每天都在增加,我想我们以后搞农业的肯定是越来越好,机械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包括农民得到的实惠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