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红色印记:武圩保卫战的“血”与“泪”
2021年05月08日08:58 来源: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1940年,战火烧到了宿迁大地。日军遭到宿迁军民激烈反抗,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其中发生在宿城区龙河镇武圩村的武圩保卫战,至今仍被当地村民广为传颂。
在离宿城区龙河镇武圩村村支部大概八百米左右的地方,矗立着一座石碑,这座墓碑便是当地村民为纪念在武圩保卫战中牺牲的十八位烈士而立。当时只有两岁的欧林,差点丧生在那场战斗中。“我母亲掉河里淹死了,我老太太被鬼子刺死了,我这是被人从河里捞起来抱跑了的。”村民欧林说。
1940年农历六月初八凌晨,驻扎在宿城的日军和驻扎在洋河的伪军约500余人进犯武圩。武圩保卫战的领导人之一武海峰,闻讯后立即召集圩内武装群众200余人,凭圩据守。“领导人吴海峰他头上给打伤了,拿纱布包起来的,他在那指挥,有人问他说这头怎么回事,他说没有事,说是从墙根刮的。”村民欧林说。
欧林的父亲欧恒山,是当时参与战斗的人之一。当时听闻敌军来犯,立马上到圩沟的塔台,对外放炮。村民欧林说:“就是用的过去的土炮,土台炮装长铁在那儿打的,(敌人)说圩里这么厉害。”
虽然敌方第一轮攻击被打退了,但他们调整部署后,又围了上来。
“自卫队那时候都土枪、土炮,打出去(一发)还要装子弹,才能跟他打,鬼子武器好枪也好,机枪、长枪、炮,他那边都有。”武圩保卫战亲历者武冠先说。
虽然我方战士英勇抵抗,但是由于敌方人多、武器精良,我方渐渐落入下风,武海峰下令掩护村民撤退到后方村庄,欧林的父亲为了掩护村民撤退,身中数枪。“打的腿中一枪,肋巴骨上一枪,没有致命,都抓把土盖住腿,跑到陈老庄,上这医院里才给他包扎。”村民陈春霞说。
我方重整旗鼓后,再次回到武圩村抵御外敌,战士们拼死抵抗,终于把敌方打退。据史料记载,武圩一役,毙敌100多人,使宿城之敌再也不敢轻易南犯,为建立泗宿北部政权创造了条件。武圩保卫战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战士们的精神也在当地一直延续。
更有当地人把当时的战况,编写成书,退休老教师王守富走访亲历战争的村民,把记忆里的故事记录下来,写出一本《铁郭传》。
作者王守富:“为了把这些英雄故事传承下去,让后人知道我们这个地方的人,勇敢有智谋。”
“进一步组织党员,包括我们召集一些老兵,到这个学校里边,经常跟这个小学生讲一些以前的抗日的知识,以便把这个抗日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宿城区龙河镇武圩村党支部书记陆金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