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消失”的报刊亭 带走了多少人的青春!

2022年10月20日08:58   来源: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0

  在不少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心中,报刊亭是大家集体的记忆和文化符号,也曾是许多人的心灵驿站、城市里的文化坐标。但是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发展,数字化阅读的普及,我们曾习以为常的报刊亭,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您还记得有关报刊亭的回忆与温情吗?

  市民袁女士说:“就是一个小亭子里面会坐一个阿姨,门上都挂的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杂志图书,还有一些报纸。”

  市民方女士说:“不是很大,但是里面的东西还是蛮多的。我们小时候更多的是喜欢看那种连载的杂志或者是期刊漫画一类的,那时候很热闹。”

  “70后”市民后女士回忆,十年前,报刊亭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因为在她家楼下就坐落着一个绿色的报刊亭,虽然这家报刊亭换了很多经营者,但是每一期的《看天下》她是必定要去买的。

  市民后女士说:“那时候看,真的都是从报刊上看,要么就是看新闻,看新闻的话,就得到新闻时间。”

  对于80、90后的市民来说,在没有手机、没有游戏的年代,报刊亭,曾是放学后的第一站。每个月存起来的零花钱,就为了买最新一期的报纸、漫画、杂志。

  市民叶女士说:“正常都是放学的时候人比较多,然后那个队排的呀,真的是特别得长,就是站在路边口看,有的直接都坐在路边看。”

  谁买到了最新一期的杂志,那就成了全班人“讨好”的对象。

  市民袁女士说:“像一些新出的期刊都要早点去买,如果下午放学五六点再去买,可能就买不到了,可能就得找同学借着看。”

  80后市民朱玲回忆,因为上学时零花钱比较少,她也会特意去买一些“过刊”看。

  市民朱玲说:“因为过刊的话是低于市场价很多的,也都是当年的,阅读的体验感还是很好的。像我自己的话,一次性会买个十几本,一块钱一本。”

  朱玲介绍,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报刊亭售卖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 之类的杂志,不仅仅是课外读物,更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

  市民朱玲说:“因为我们小的时候其实书不多,没有特别多的阅读资源,特别是到初中或者高中以后,杂志是我们一个比较主要的一个阅读素材积累的一个渠道,所以我们会选择比较多。”

  当时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报刊亭,除了是大家了解外界的文化“桥梁”,对一些人来说,也兼具着多种功能。

  市民方女士说:“有公共电话,因为那时候也没有现在电话那么普及,那个也不贵,1毛、2毛就可以打一通电话,那个时候会给外婆打电话。”

  市民袁女士说:“因为我刚刚说的那个地点在公交车站台的斜对面,可以说坐公交车的人特别多。所以经常会去换硬币,因为那时候(坐公交)只能投币。”

总共: 1页   
作者:周烨

南京厚建软件 LivCMS 内容管理系统http://www.hogesoft.com 授权用户:http://www.xic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