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小剧场柳琴戏《渔歌》 推陈出新展现时代主题
2022年10月21日08:35 来源: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老话说得好,“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 ”,作为宿迁本土戏种,柳琴戏一直深受宿迁市民的喜爱。近些年来,柳琴戏在传承传统戏曲的基础上,不断结合现实重大主题,推陈出新,迸发新的活力。其中,不得不提的独创小剧场柳琴戏《渔歌》,就是今年以来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
柳琴戏《渔歌》是由宿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联合出品,宿迁市柳琴剧团演出,宿迁市青年编剧邵诗惠、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共同编剧,省戏剧文学创作院艺术顾问张弘执导。
“这一部戏《渔歌》两位年轻人(编剧),又是当地的,它本身就是一个‘新’,另外这个题材也是一个‘新’,过去我们说老的传统戏,但这是一部小剧场,小剧场又是当前比较时髦的形式,它写的又是十年禁渔这样带有一个战略性的政策的事件。文学形式上是一个对传统戏的突破,我们尊重柳琴戏,然后在尊重的前提下,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省戏剧文学创作院艺术顾问、柳琴戏《渔歌》导演张弘说。
作为宿迁首部小剧场柳琴戏,尽管小剧场演出没有大剧场那么多的观众,但是这一戏曲形式也打破了大舞台与观众泾渭分明的关系,让演员和观众的距离和情感更进一步,其继承、探索、实验、创新,也成了戏曲发展的新方向。
柳琴戏《渔歌》编剧邵诗惠说:“今年省委宣传部公布了2022年度文艺创作题材,刚好“渔民上岸”的题材就在里面,我觉得这个题材是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因为它涉及到我们省有3.9万的渔民要上岸,关乎到他们的生活冷暖,也关乎我们生态文明的建设。”
十年禁渔、洗脚上岸,是一个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和数万渔家百姓生活冷暖的大工程。《渔歌》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作品展开双重时空,一重现实、一重回忆,在十年之中,灵活切换,一级演员王琴、李先锋、曹金霞等倾情演绎,成功塑造出了余父、余母、余哥、余妹,以及和余妹两小无猜的大刘等生动形象。这些人物在常年的渔家生涯中具有戏剧性的命运起落与纠葛,诗意地展现了渔民生活及其梦想追求。作品从现实走进古老传说、又从传说回到当下、遥盼未来,畅想十年禁渔期满后的和谐生态。
宿迁柳琴戏《渔歌》女主演王琴说:“我饰演的是渔家女余妹,当时接到这个角色的时候非常喜欢,余妹是个勇敢、可爱、活泼、执着,是敢于走出困境的这么一个年轻姑娘,这个角色对我的挑战也是很大的,它在很短的时间,它有时空转换,我是通过肢体语言,以及语言的技巧来呈现来展示余妹这个角色。”
“我感觉大刘(角色)十年前憨厚、朴实、勤劳、本分,对于爱情很执着很忠诚,一个自私的小爱到了十年之后转变,与时俱进,有开拓的精神,对他母亲的照顾,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我感觉到他无私的大爱。我从生存还是生活的背景,慢慢去推敲,揣摩(角色表达)。”宿迁柳琴戏《渔歌》男主演陈北京说。
《渔歌》在保持柳琴戏剧种风格前提下,在时空关系、唱腔音乐、服装造型、舞美设计等表达方式上大胆创新,深入挖掘人文内涵,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价值。可以说《渔歌》是情歌、是颂歌、是留恋之歌、憧憬之歌,是千百年来回荡在渔民心中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