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非遗传承进校园 文化自信强底色
2022年11月03日08:58 来源: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在宿迁,非遗文化正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学校,越来越多的孩子认识非遗、学习非遗、传承非遗。非遗项目成为文化必需品,文化自信正成为宿迁新时代发展的底色。
一把剪刀,一张彩纸,在市级剪纸非遗传承人张红的手中“舞”动起来。她正带着学生们上剪纸课。学生先在纸上画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再用刻刀或者剪刀进一步制作。
刘雨辰今年四年级,学习剪纸已经两年多了。除了在课堂上,她放学回家后也常常拿起剪刀和纸进行创作,对她来说,剪纸是兴趣爱好,也是课余生活的点缀,父母也都很支持她。学生刘雨辰说:“每次我剪完一幅作品挂在家里的时候,爸爸妈妈也很开心。”
张红是宿豫区曹集中心学校的一名乡村女教师,从教26年,先后被授予“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宿迁市优秀非遗传承人”等荣誉称号。在教学之余,张红也大力推广剪纸技术,2003年起,她开始创办剪纸社团,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参与。
学生洪远晴说:“剪纸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而且剪纸也是一个非遗项目,然后我每剪完一次作品都会有一种成就感。”
在剪纸展览室,展示了张红的部分作品,最近,她的剪纸作品《运河情》获得“苏新·创意奖”,这篇作品表达了对党和国家的歌颂。在与学生的讲课过程中,她也常常将乡土文化、爱国情怀融入作品创作中。近年来,宿迁市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发展,强化政策激励扶持,优化艺术创作环境,张红也希望能够为非遗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宿迁市剪纸非遗传承人张红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来,要推动我们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作为市级的剪纸传承人,我将会更进一步发展剪纸文化,将剪纸艺术更好地融入到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去,把具有爱国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优良思想品德题材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让孩子们既感受到美,又能感受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祖国伟大富强,让作品赞美祖国,让作品弘扬美德,让作品陶冶情操。”
宿迁市在大力推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在宿迁经开区三棵树初级中学,瓷刻非遗传承人代斌也正带着学生们进行瓷刻学习。
学生陈依娜说:“我非常喜欢瓷刻这项艺术,我在课外活动的时间也选择了这项兴趣。在刻的过程中我觉得非常困难,但是当成品展现出来之后,我觉得一切努力都非常地值得了。”
瓷刻工艺出现在清朝初期,能工巧匠们在瓷质花瓶、瓷盘等瓷器上,通过手工凿刻的方法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代斌的瓷刻技术就源于家族的传承。但瓷刻对于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作品也具有不可修复性,代斌也遇到过作品即将完成之时瓷器崩坏的情况。
瓷刻非遗传承人代斌说:“在敲击的时候,它深浅度、疏密度也不是太好把控的,因为它侧面比较滑,你在移动钻头的时候它会滑刀,很容易敲坏的。一般来讲我们瓷刻都是通过钻尖进行点击的,它一平方厘米可能要几千下甚至上万下,所以说一件作品通常的话要一个月左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今年6月,宿迁市公布了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就有瓷刻。目前瓷刻的发展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为了把瓷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宿迁市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非遗进校园、非遗展览等。
瓷刻非遗传承人代斌说:“我们学校开了这门社团课,自开办至今我们学生受教有千余人,获奖面积也达到百余人次。”
宿迁经开区三棵树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 校长 马钝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我校下一步将重点打造瓷刻这一特色社团,形成保护传承非遗共识,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历史教育、信仰培养、道德渗入、文化认识、技艺传递,在非遗传承与建设中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目前,宿迁市已健全完善国家、省、市、县“四位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省级21项、市级112项、县(区)级344项;现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21人、市级281人、县(区)级648人。宿迁市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为全面系统加强宿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宿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