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需相关部门和家长齐抓共管
2023年04月27日08:35 来源: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近些年来,涉及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并进行高额充值的话题屡见不鲜,不仅对市民的家庭财产是一种损失,也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那么,游戏行业该如何监管?家长发现孩子充值消费后又该如何维权呢?
王女士儿子小宇说:“我拿的是我妈妈的身份证(登录商场)进去的。”
在我们刚刚提到的小宇瞒着父母充值游戏的案例中,记者发现,小宇在应用商城进行身份登录后,看到一个名为233乐园的游戏平台,随后下载了《逃跑吧!少年》游戏。小宇在进入游戏时可以直接获取商城注册信息,无需重新注册。同时,游戏平台也没有给未成年人登录设置障碍,在充值消费时,同样没有进一步的信息核实。
市民王女士说:“天天648元,天天648元,一天八九千。他(小孩子)一点(充值),就从我这卡里扣钱。”
小宇母亲表示,即便儿子在应用商店用她的信息注册,但作为另外下载的游戏平台也不应该直接授权登录,随意授权无疑是给未成年人长时间玩游戏和进行游戏充值提供了“绿色通道”。同样,在此之前,家住宿城区陈集镇的朱先生家也遭遇过类似情况,11岁的孙子乐乐直接用爷爷的个人信息登录游戏和直播平台,用家里万元存款进行充值。
乐乐的爷爷朱先生说:“我到银行里面查,全都是刷快手抖音,还玩一些游戏,全部刷出去了。后来我就来家问到小孩,原来玩这个东西,耍没有了。”
专业人士介绍,游戏商设计关联登录的本意可能是为了方便用户体验,但是随意授权手机账户或者父母QQ和微信账号就可以进入游戏和充值,也给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的未成年人留下了空子。
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法律志愿服务团法律顾问沈启亮说:“从我们国家未成年人保护的原则来看,你每个APP平台,你前面都应该提醒或者设置一个程序,比如说人脸识别或者各种身份信息体现,指纹相关的东西,现在虽然有,他也不落实,这样反而就导致了这种前端的处理不规范。”
按照已经出台的《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网络游戏用户必须实名认证,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且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那么,如果未成年人未经父母同意,已经发生了大额充值行为,又该怎么办呢?
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法律志愿服务团法律顾问沈启亮说:“报警,来固定相关的证据,找相关的平台,游戏都有后方平台,哪个单位?哪个公司?确定信息。第二作为未成年人,(父母)要找相关的证据,是我孩子玩的,这个账号是我的账户,而不是孩子的账户。第三个方面,孩子玩游戏的行为我不追认,我不赞同,我不认可。”
律师介绍,维权证据可以包括视频监控,孩子的玩游戏时间特点,证人证言,孩子对游戏细节描述等。此外,保护未成年人应该建立更为全面的监控、监督体系,督促游戏平台落实“生物识别”等相关举措。
宿迁市公安局洋河新区公安分局洋河派出所民警张庆说:“我们家长朋友在日常给小朋友,不管是学习过程中还是打卡、开视频会议需要用手机的时候,警方提醒,一定要把开机密码自己掌握,微信和支付宝不要开通大额支付。”
杜绝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和大额充值,离不开相关部门对游戏行业的监督管理、离不开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更离不开家长对孩子日常监管和关心陪伴,只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未成年人大额充值玩游戏的案例才不会一次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