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从“鱼传尺素”到“微信如面”
2024年12月03日08:35 来源: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通信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平信、挂号信、电报,到后来的QQ、微信视频,通讯方式的不断革新,不仅缩短了地域的距离,也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以及情感交流的方式。
家住宿豫曹集乡的张承涛老人正在整理过往的旧书信,由于岁月侵蚀,很多信封已经破旧缺角,但泛黄信纸上的字迹,却情意绵绵。这些信件,有的来自远方的亲友,有的则是工作通信。张承涛今年74岁,当年他考取初中时,因为迟迟凑不齐学费,写下了人生的第一封书信。
张承涛说:“学费那时候是5块5,家里没有钱,我就想起来我一个大舅,他在黑龙江一个农场上班,我写信给他,问他借钱。”
因为信件关乎自己的学业,张承涛不放心邮递员,非要自己跑到邮局把信放到邮筒内才放心。大约两个星期左右,张承涛等来了回信。
张承涛说:“后来寄了10 块钱给我,那这封信的作用很大哦,对对,可惜信找不到了,大舅也去世了。”
1974年,张承涛被分配到宿迁砂矿工作,自己和亲友的沟通还是平信方式,但如果是和外界的业务往来或者是工作需要,就要寄挂号信。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通信事业迎来飞速发展。1990年左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QQ作为中国最早的即时通讯软件之一,逐渐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平台。它不仅提供了文字聊天功能,还能发送表情,给予对方一定的情绪价值。
那个年代,虽然同学们都坐在网吧相邻的位置,但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大家利用新申请的QQ沟通了一下午,也不觉得腻。后来,杨修志学会使用搜索功能,加上了第一位外地的陌生网友。
市民杨修志说:“我那个QQ是175开头,后来就搜跟我这个相近的下一号码,记得是在山东,山东威海,后来上了大学的时候和他一直有交流。”
后来,通讯软件的使用逐渐从电脑端转向手机端,微信凭借其简洁的界面设计、优化的用户体验,以及在移动端的功能实现,迅速赢得了广大年轻用户的喜爱与追捧。今年27岁的王梦在2015年注册了微信,从那以后,不管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微信,各类用途的小程序,快捷的支付方式,更是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市民王梦说:“微信更方便一点,不管是语音和视频,都比QQ要快捷一些,无论是支付方式还是买东西,都使用微信比较多一点,觉得拿现金不方便,习惯性出门就带一个手机。”
与此同时,邮政服务也在不断升级。EMS等特快专递服务不仅提供了航空、陆运等多种邮递方式,还支持到付、电子面单等多种服务选择,极大地提高了快递服务的便捷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