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小田变大田”全面铺开 绘就未来农业新蓝图
2024年12月17日08:58 来源: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今年以来,宿迁全市已完成“小田变大田”试点面积10.8万亩,试点地区分散小田减少80%以上,有效推动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那么,宿迁实施的“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深远意义?对土地政策的未来发展有何启示?又面临哪些需要规避的问题与风险?一起来听听专家的意见。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饶芳萍说:“宿迁的‘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是以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为出发点,进行的一种土地权属调整的改革;它从方便农民自种、鼓励大户承包及村集体经营等多个方面,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继而为破解我国平原地区农地细碎化问题提供了思路。因此,我觉得具有重要的经验外推性。”
饶芳萍教授是国内从事土地经济与土地政策、资源与环境经济方向研究的专家。她认为,宿迁“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在推动地方农业现代化转型、解决年轻劳动力“离农化”、种田人群“老龄”化等多方面矛盾、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她认为,农村地权高度分散、耕田面积细碎化、“地块插花”现象突出的矛盾,仍是当前乡村振兴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宿迁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的“小田并大田”探索,更具有可行性。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饶芳萍说:“宿迁的‘小田变大田’ 改革是由政府主导的,在农户自愿的原则下,依托村集体治理平台,共同参与和监督治理过程。这种多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有利于对农村基础问题的发掘和农村社会资源的挖掘,有利于稳固治理的长效机制。在这个过程当中,结合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考量了地缘、亲缘和公共设施布局。这样,可以让并地方案更优化;而且,在过程当中,不仅进行了并地,还对并地后的农地经营权进行确认,这有助于从法律层面保障农户的土地产权安全。”
研究表明,我国农地细碎化使得有效耕种面积减少5% —10%,如果全国农户实现“一户一块田”,我国年粮食产量将提高710万吨。2023年,我国有1.76亿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年轻一代农民有转出农地的需求;而一些依靠机械化、智能化种田的新型农业主体有转入农地的需求,这都为“小田变大田”的实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因素;但在具体实施中,高额的并田成本及耕地集中连片后如何适应异质性农户需求等问题,仍然是地方政府应该重视的挑战与风险。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饶芳萍说:“例如一些大户他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放弃连片土地的经营,而一些流出土地的小户也可能要回承包地进行自种,在政策鼓励下个别农户还可能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以上这些情况,都可能损害好不容易达成的土地集中连片经营成果;除此之外,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谁来管护的问题,以及管护资金从何而来、以及管护资金如何保证的问题,这些都是基层政府要非常重视的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集约化利用,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 饶芳萍认为,宿迁推行的“小田变大田”试点,在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考量各地实际,一村一方案,一户一施策,操作灵活,针对性强,对农户们来说,也更有保障,对实现高效农业发展、助推农业现代化转型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解决并田后的长效管理、高标准农田的高效使用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细化、探索。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饶芳萍说:“第一,要正确对待土地权属之‘变’,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具体来说,首先要防范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在这个流转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地方政府不得通过考核以及奖惩制度,要求基层政府完成流转任务。可以推进土地确权从‘确小块’向‘确大块’ 转变,积极推进并地后的产权登记和经营权颁证,赋予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权能,进而实现‘大块’融资的规模效应。第二,要注重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统筹国土、水利、村庄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规划,结合土地全域整治、宅基地改革等一体规划设计、一体推进实施,这样可以提高农户共享公共资源社会福利的能力。第三,要加快适应经营方式之‘变’,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具体而言一是以产能为依据推进‘小田变大田’,保证归并前后农户的农地产能不下降。二是要激励多元化主体参与,探索建立多元利益联结机制。例如鼓励农业企业尝试通过品牌、技术、服务加盟参与建设;鼓励农户通过土地股权化、劳动股权化参与建设项目;吸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机械设备、社会化服务加盟参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眼下正在宿迁市推进的兼顾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小田变大田”改革,对于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实现农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至关重要,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小田变大田”这种模式一定会在更多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