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3张老船票里的撤“渡”建“桥”史
2025年03月28日08:56 来源:宿迁市新闻传媒中心
近期,上海一名收藏爱好者,将一批上世纪60年代的交通票据,捐赠给宿迁市档案馆,其中3张比较特别的渡船票,不仅承载着过往的记忆,更折射出宿迁从“渡”到“桥”交通史的发展历程。
在市档案馆,工作人员正对上海收藏爱好者罗东平先生捐赠的宿迁交通、住宿票据进行整理分类。现场14张票据中,最惹人注目的,就要数这3张渡船票。
捐赠人罗东平说:“我在上海古玩市场收集一些票证,整理时,发现是宿迁的渡船票,觉得渡船票很有意思,所以捐赠给宿迁档案馆,一来能够更好地保存这些票证,二来可以给后人起到科普的作用。”
几张渡船票虽有些许泛黄破损,但票面中央的“宿迁县交通局渡船组”字样清晰可见,上方印着“渡资2分”,下方用红字标注编号,仿佛将人瞬间拉回了上个世纪60年代的运河渡口。
市档案馆工会副主席盛书军说:“当时渡口还是我们国营的,政府设的渡口,票面上渡资是2分钱,是每个人的渡资,在那个时代,相当于现在的2块钱。这应该是铅印,能代表一个时代,我们宿迁人对这些还是非常有感情的。”
盛书军是一名“老档案人”,对宿迁过去一些票证和历史颇有研究,见到这批捐赠,他感到十分欣喜。
市档案馆工会副主席盛书军说:“这个票比较少见了,因为毕竟从60年代,到现在都几十年下来了,能这么有心保存的,少之又少。”
盛书军介绍,1937年前后,宿迁城有一座简易的运河桥,但后来的战争中桥体被毁坏。
市档案馆工会副主席盛书军说:“后来解放以后,又把这个桥重新建好了,五六十年代末,由于运河上交通运输比较繁忙,影响到运输,被拆掉了。”
那段时间,运河上没桥,两岸的居民只能靠船来往。谈及那段历史,一些市民可谓是记忆犹新。
市民赵立华说:“我小时候,要摆船过去。当时我们小,就经常帮着划船的老师傅,摆一下子。船一般有七八米长,宽度有2米多,是那种木船,橹是长的,前面是一根棍,圆木造成的。后面有一块板,绳子把它拽上,就是这么样摆。”
年逾7旬的张成瑜,小时候居住在大运河西岸,在他印象中,儿时想过河,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渡船。虽然一晃70多年过去了,但张成瑜依然记得,那时候的京杭大运河两侧渡口,每天都十分繁忙。
市民张成瑜说:“当时(码头)坐的到处都是人,岸边、旁边能坐的地方尽可能坐了。然后朝前排、朝前挪,挪到这边以后,先购票,购票过以后,你拿这个票,轮到你再上,防止拥挤。”
张成瑜说,当时运河上只有两个常用的渡船码头,船只也少,每次单趟只能坐20多人,摆渡一次差不多要20多分钟,遇到恶劣天气或汛期,船只还经常停摆。
市民张成瑜说:“你比方说遇到涨水,水大了,这种情况之下,安全得不到保证,这种情况,船不摆渡了。得浪小一点,或者水降下去了,才摆渡。”
张成瑜表示,如果临时摆不了船,离得近的人一般会取消行程,直接回家,而路远的人就需要在附近招待所住下,第二天再看水面情况。这也是这批捐赠的票据里,为什么会出现多张招待所住宿票的原因。
市民张成瑜说:“(过河)大部分属于生计的需要,主要是卖粮食、卖蔬菜,买些生活用品,布,到城里面购点盐。”
随着宿迁经济发展,70年代起,宿迁市运河上的桥梁建设不断加速,多座连通运河两岸的大桥拔地而起,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过去“隔河如隔山”,到现在的“一桥飞架东西,两岸皆是繁华”的景象。
市民张成瑜说:“以前是想象不到的,从交通工具渡船(到车辆),从一道桥到多道桥,现在也不拥挤了,想去就去。北环(宿迁大道)的改建,桥梁路道的改建,必将大大加速进城来往,减少时间,给交通带来更大的便利。”
市档案馆工会副主席盛书军说:“时代不断进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我们馆里面打算在后期把这些老的票证、票据,逐步整理完善,然后对外开放,宣传我们宿迁的历史,让所有的市民,都能来看一看。”
几张渡船票,一段交通史。宿迁用差不多半个世纪完成了从“运河阻隔”到“通江达海”的飞跃。这些老票据,不仅是档案馆里的陈列品,更是一代代建设者接力奋斗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