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七十年 奋进新时代 宿迁耿车:绿色发展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2019年04月29日08:27 来源: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从垃圾塑料遍地堆到绿水青山相映成辉,建国七十年来,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以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和不断求变的革新理念,闯出了一条致富路,也走出了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
孩子没受过穷,他们无法理解长辈们为什么要死死抱着塑料回收加工这个“脏活”不松手。但在大人的眼里,这些生计可是来之不易的发家之本。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在地处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耿车镇,还有很多家庭经常为填饱肚子而发愁。
宿城区耿车镇居民邱永信:“后来公社党委要求,向破烂进军,名字起了个叫“破烂堆里扒黄金”,我们先解决温饱问题。”
为了响应镇里号召,邱永信率先去浙江考察市场,回来就凑钱开厂,带着全家人一起创业。他们买来废旧塑料进行分拣,然后加工成塑料颗粒,最后再卖到浙江去,一时间生意十分红火。
宿城区耿车镇居民邱永信:“那时候我一开始干,我一年能赚十万八万,也非常不简单了。买一辆旧的普桑车,可不得了了!”
一时间,邱永信成了全镇、乃至全省的榜样。耿车镇的居民们看到他的成功,纷纷照葫芦画瓢做起了塑料加工的生意,后来发展为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四轮齐转”的“耿车模式”。1986年,耿车乡村企业发展到38个,户办、联户办企业发展到4567个,企业总产值达到3.17亿元。也是在这一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关注到耿车这个苏北最穷的“讨饭乡”走上致富路的“耿车模式”,并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进行比较,认为“耿车模式更适合于广大缺乏工业基础的农村”。从此耿车镇声名鹊起,一时间响彻大江南北,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基地。然而,“耿车模式”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牺牲了全镇的环境,耿车一度被环保部列为全国八大重点环境整治区域。
宿城区耿车镇居民邱永信:“(说)耿车有钱,光要钱不要命,光顾自己的口袋,不顾自己的子孙后代!”
形势已十分严峻,改变迫在眉睫,2016年,宿迁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综合整治工作,一场攻坚战就此打响。
宿城区耿车镇党委书记徐光良:“我们全镇132名村组的干部有98名在做废旧物资,所以我们要做村组干部的工作。第一个拆除自家的废旧塑料加工设备的是我们的党员,第一个跳进沟塘组织清淤的也是我们的党员。”
党员以身作则,行政强力推动,促进了工作的开展。耿车仅用66天时间,就治理废旧塑料加工经营户3471户,关停货场59个,拆除违章建筑21.7万平方米,拆除机器设备2100户3100台(套),清理外运废旧物资40余万吨。与此同时,耿车对经营户转型发展板材家具、塑料制品的,给予新购设备价格10%的补助,如果发展农业园艺,可以获得大棚建设资金40%的补助。
宿城区耿车镇居民张先进:“我目前有21余个大棚,咱们的大棚补助资金大概有300万元左右,每天的销售量大概一万多元,接近两万元,有40%的利润。”
随着转型成功的企业越来越多,良好的环境也招引了一大批新的企业落户,全镇企业的销售额2015年为30亿元,到2018年增长到50多亿元,年增长率超过20%。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耿车用3年、投资5.5亿元建设生态的宜居家园、生态环保创业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园,逐渐找回了绿水青山,恢复了宜居的环境。
宿城区耿车镇党委书记徐光良:“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的两会上强调,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还说过,“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我们要认真地践行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让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让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