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
  • 热点
  • 网视
  • 综合
  • 政务
  • 时政
  • 社会
  • 县区
  • 鸣宿
  • 金融
  • 房产
  • 教育
  • 健康
  • 汽车
首页 / 时政 / 正文

千寻大运河 迁里宿繁华

2024年09月04日08:28   来源: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0

  滔滔运河水,悠悠文脉长。穿越岁月沧桑,奔涌了2500多年的大运河,为宿迁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财富;步入新时代,宿迁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基础上,围绕“一带一核四组团”规划,着力打造“文化+生态”建设典范和大运河文化带宿迁样板,让千年运河文脉奔涌长流。

  初秋时节,走进龙王庙行宫,不仅可以参观北方官式建筑群、领略皇家气派,还能感受经典柳琴戏的余音绕梁;来到宿迁水利遗址公园,一件件尘封的遗迹,让人们感受到宿迁人和运河较量的过程,乾隆贡酥、云渡桃雕、水晶楂糕、丁庄大菜……一项项文化遗产也见证着运河沿线的宿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 龚良说:“大运河就是给我们带来了叫交流融合发展的作用,大运河也带来了我们国家最大的交通运输和最大的人员交往,所以中国的发展应该说离不开中国大运河。”

  南京大学教授 贺云翱说:“最繁华的这些文化,最精致的文化都会在大运河一线产生, 就是因为运河的经济繁荣,它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因为它要支撑着这个精神文明的发展,大运河还是把中国与世界连通起来的。”

  大运河宿迁境内全长112公里,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宿迁始终把“保护第一”作为首要任务和基本前提,启动《宿迁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依法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运河沿线水工遗迹、非遗项目等进行全面排查,共清查登记物质文化遗产1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55项,并全面展开保护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刘士林说:“你看到大运河就想到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我们也可以把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看作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当代的一个生动实践。 所以它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包括传播中国文化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利用。进入新时代,宿迁致力于发掘和运用大运河两岸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中运河为核心,打造多个运河风景区和风景带,形成了融合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运河时代象征。皂河龙运城、中运河老粮库文化创意产业园、运河祈福园等41个项目发展,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创新讲好宿迁运河故事,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宿迁样板”。现在,漫步运河两岸,从老粮库到运河玖库,承载起宿迁的运河文化、城市精神。皂河龙运城让更多游客畅享“第一江山春好处”之美。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却在宿迁,形成了“千里运河第一湾”,新建成的运河湾公园像一艘巨轮驶向运河,引领着宿迁“新运河时代”。

  南京大学教授 贺云翱说:“我们亲眼见到宿迁市委、市政府,宿迁人民非常爱护自己的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也是致力于宿迁境内的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让宿迁人民实实在在地走进了大运河的文化,感受了大运河的文化,也享用了大运河的文化,所以我觉得宿迁在这方面,宿迁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成就是显著的。”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刘士林说:“它不光是保护和传承,我觉得在活化利用上也非常好,比如这个大运河文化带有一个概念,叫做绿色生态带。把运河文化和酒文化、酒产业结合起来,用文化带领产业、引领产业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 龚良说:“今天我们看到的宿迁运河上面的把文化的内涵挖掘得越来越多,我们看到十二景里面我们有东关口的历史文化公园,一切从运河能够给人民带来美好生活的角度, 我们的宿迁的工作会越来越好。”

  “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宿迁精心组织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聚力打响品牌,《迁里运河十二景》成功发布、中国运河城市文化探访《千里之行》正式开机、《宿迁运河人物研究》丛书也正式面世,“迁里运河”影响力不断放大。在此基础上,今年,我市还将加快推进骆马湖渔业风情村、宿迁市运河湾动植物园等42个大运河文化带重点项目建设,大运河畔,一座生动的宿迁城正续写新的运河故事。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刘士林说:“怎么样让你宝贵的文化价值,宝贵的文化资源被更多的人知道,另外一些就是说要引导我们这个运河文化的建设,应该让这个宿迁宝贵的文化资源,渗透到这个宿迁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方面。”

  南京大学教授 贺云翱说:“大运河文化是一本巨著, 就是它是一个纲,通过这个大运河文化的这个建设,我们可以把公共文化产业、 文旅融合,包括我们现在讲的这个人文经济等等都可以通过大运河文化把它拎起来,把它整合起来,我们还可以跟全国的大运河沿线的所有的城市建立合作关系,在全国展现地位、展现特色,而且走向全国,还可以借助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世界遗产,我们走向世界。”

总共: 1页   
作者:吴兆刚 徐涵

南京厚建软件 LivCMS 内容管理系统http://www.hogesoft.com 授权用户:http://www.xic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