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科技赋能 夯实稳产保供“压舱石”
2024年12月19日06:29 来源: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今年以来,宿迁市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总体要求,集成良种、良技、良机等新技术、新方式、新手段组合应用,全力推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为农业生产赋能助力。
在宿城区埠子镇,区农技专家正和种粮大户袁章龙一起查看小麦长势,得益于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运用,袁章龙家的小麦从施肥到打药都得到了精细化操作,目前总体长势良好。
宿城区埠子镇种粮大户袁章龙说:“上半年产量达到1000多斤,比往年增产5%以上,而且成本要降低十几块钱一亩地,对明年的丰收更有信心了。”
今年,宿城区为50万亩耕地配套建设了5个智能监测场,通过布设在田间的传感器全天候监测田间气象、土壤墒情、苗情、病虫害等情况。经过汇总分析,农技人员对不同田块稻麦长势开展针对性指导,实现了节本增效。
宿城区植保植检站站长于海艳说:“通过这些智能监测设备的投入使用,可以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监测,更准确、更精准。极大地缩短了我们的测报时间、测报周期,显著提升了我们精准监测的水平和能力,为我们更加精准把脉开方、指导农户精准施策、田间管理打好基础。”
丰收来之不易。今年以来,宿迁市粮食生产虽历经多重考验:年初遭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秋粮生产遭遇高温晴热、强台风等多轮灾害性天气,但全年粮食产量保持稳定,离不开全市上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作为我市籼米的核心产区,宿豫区全年籼稻种植面积约44.1万亩,“宿迁籼米”是全国唯一以“籼米”命名的地标产品,2022年起,宿豫区针对水稻种植,专项推出了籼米智慧管理信息平台,利用联网、遥感等先进技术,可对水稻基地墒情、肥情、虫情、病情、灾情等“五情”进行监测,同时对灌溉水质和气候条件等进行监控,农场主和农技人员通过手机软件,在家就能看到稻田的水深、土壤中氮磷钾含量等数据。
种植大户陈允乐说:“我们那个预防的病虫害也及时,施肥也及时,在家里、在外边也能看到手机APP,看田里的情况。今年总的亩产量能达到将近700公斤,比去年的多五六十斤一亩。”
通过宿迁籼米智慧管理信息平台的应用,宿迁籼米万亩种植基地可实现节约人力成本约40%,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约15%,增产约10%。
宿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经济发展与科技局副局长程西鹏说:“打算把这一块完善到、拓展到小麦全覆盖。现在服务的主要是这个万亩籼米示范基地,后期我们打算要覆盖到10万亩这样子一个规模。”
去年以来,宿迁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粮食安全决策部署,持续扎实推进“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稻麦、大豆玉米等主要粮油作物,深入开展单产提升行动,加快优良食味水稻、耐密高产玉米、精确定量栽培等优新品种技术应用推广;同步加大集中育秧、机插作业服务和规模种植补助力度,引导带动全省主要粮油作物均衡增产。宿迁已经连续6年粮食总产量保持在400万吨以上,以占全国0.3%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0.6%的粮食。全国每生产100斤稻谷和80斤小麦,就分别有1斤产自宿迁,稳产保供成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