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权威发布 / 正文

宿迁市政府办公室最新通知

2020年10月14日10:16   来源: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市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宿豫区、宿城区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现将《宿迁市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9月30日

宿迁市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和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根据全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部署会议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关于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要求和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有关打造美丽宜居城市的部署,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宿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民生实事落地,补齐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短板,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凸显绿色生态特色,展现城市魅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因地制宜探索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经验和机制创新,有序实施一批试点项目,为美丽江苏建设提供实践支撑。

  二、目标任务

  立足“江苏生态大公园”定位,凸现生态优势,促进水城融合,构建品质卓越的人居环境,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体系,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绿色花园之城、水美魅力之城、品质宜居之城、精致智慧之城。系统实施美丽宜居城市建设,重点突出短板民生改善,打造高品质宜居空间,促进城市美好环境与人民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空间、更好的生活便利、更有品质的生活。

  兜牢底部,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设施供给。持续完善“人人有房住”的住房保障体系,围绕棚户区改造、住区微更新、邻里中心建设、公厕驿站广覆盖,提升安居水平和便民服务水平。加强供水老旧管网改造,整治易淹易涝点,增补停车设施,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品质提升,凸现绿色精美宜居特质。立足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特色。建设缤纷花园城市,提高城市吸引力,建设滨水蓝道、生态绿道、慢行步道、林荫街道,串联河湖绿地,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让河流“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形成“以水为脉、以绿为魂”的独特城市魅力。建设精美城市,提升住区绿色建造,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建设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完善应急避难体系,提升城市韧性。

  先试先行,探索重点领域实践创新。有序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发挥现有基础优势,在民生改善中推陈出新。围绕滨水地区活力提升、绿色街区创建、公共空间开放共享、便民设施提升、水环境综合治理、应急避难与园林一体化复合利用、智慧社区治理、智慧城管等重点领域,开展一批试点项目建设,探索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宿迁样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系统谋划,持续增强美丽宜居建设。以年度常态化的人居环境质量体检评估为抓手,查找“城市病”和人民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短板问题。定期评估现状城市建设和在建重大项目,为项目调整优化增补提供支持,加强宜居城市建设指引,为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支撑。实践过程中加强试点经验推广,扩大覆盖区域,将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常态化、持续化,建立长效实施机制。

  三、重点内容

  (一)缤纷花园城市打造

  一是城市色彩缤纷协调。围绕打造“眼前一亮、过目不忘”的特色景观,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向彩化升级,着力建设彩色生态景观城市,为城市增色添彩,打造出“不同色、不同景”的城市风貌。加强城市建筑色彩设计与管理,体现宿迁特色的城市风貌,塑造统一和谐、丰富有序的城市建筑色彩形象。突出色彩分区规划。根据中心城市不同片区的区位特点、城市风貌等,对片区的色彩进行定位,因地制宜地打造彩色城市景观,形成了区域景观各有侧重、不同片区特色鲜明的园林绿化风格。城市北部片区打造红色植物景观片区;城市南部片区打造黄色植物景观片区;城市核心区以冠大荫浓的乔木搭配开花植物,打造多彩缤纷的复合景观片区。突出彩色树种选择。注重选择运用选用冠大荫浓的色叶树种、彩叶树种,营建初秋色彩斑斓、仲秋层林尽染、深秋万叶飘丹的富于季相变化的彩色林荫景观。公园绿地片植色叶树种;道路景观以季相变化丰富的树种作为主打树种;住宅小区和庭院以彩叶小乔、灌木搭配观花、观果类植物;院墙、围栏、立体设施以开花攀援植物的广泛栽植。突出缤纷街区塑造。开展城市街区整体环境品质提升,美化、彩化、林荫化街道空间,对街区景观进行主题化、场景化节点营造。不断提升街区活力度,逐步丰富服务业态、复合服务功能、增补便民设施、塑造全龄友好环境、拓展健身空间、挖潜小微绿地、完善城市家具。重点塑造府苑片区绿色缤纷街区,整体打造城市街区环境,编制府苑绿色示范片区规划,通过提升古黄河沿岸环境、串联街区绿道网络、开放共享单位庭院、提升绿地服务功能、打造彩色林荫街区等措施,塑造安全安宁、慢行舒畅、健康活跃、缤纷美丽的高品质美丽宜居街区。

  二是公园绿地布局均衡。坚持市民需求导向,加快推进“城市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规划建设,打造园林绿化特色景观,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大、中、小布局合理、类型丰富的公园体系。对老旧街头游园进行提升改造,梳理整合绿地内原有植被,搭配人性化座椅、廊架等服务设施,丰富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对街角路旁、城市废弃地等再规划再利用,建设新的城市街头游园,合理设置慢行绿道、健身娱乐场地,建设功能性设施,实现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从满足市民急需的健身休闲空间着手,持续推进机关单位、商业设施绿化对外开放,打开原来封闭的围墙、围栏,实现绿化景观、道路、设施的公共化。充分利用开放出来的“小微空间”,建设“微设施、微绿道、微景观”,让群众“进得来、坐得下、可健身”,实现“绿道共享、绿地共享、设施共享”,为市民建设一个开放共享的“绿色生活圈”。按照统一规划,中心城市庭院绿地应开尽开,推进市委党校、司法局、交通运输局等单位庭院开放,并按照“四有二共享”的改造标准(即有方便进入的健身绿道、有休息坐凳、有特色微景观、有亮化设施以及单位厕所对外共享、停车位对外共享),完善开放绿地的景观和服务功能。同时,进一步推动城市商业设施、居住小区“庭院开放”试点工作,探索通过将庭院开放纳入用地出让条件等措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高品质庭院开放共享空间。

  三是滨水空间活力提升。依托大运河、古黄河两河穿城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提升城市水景观、水特色、水文化、水环境,做好做活“水文章”。建设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着力提高水生境生态亲和力,丰富岸线景观,形成连续可达的慢行通道。增加滨水游憩、运动、旅游等配套设施,结合创新创意、商业休闲、展览设施和功能,营造促进户外健康活动的魅力空间,并结合滨水开敞空间建设平灾结合的应急避难场所。重点推进大运河和古黄河滨水景观和公共空间建设。高质量建设宿迁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打造运河湾公园和中运河景观廊道,提升大运河水利博物馆至项王路五号桥运河两岸滨水空间,贯通沿河步道,塑造具有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文化特色的运河历史之路,以花园式的滨江绿地连接各个地块,形成特色滨水开敞空间。持续治理改善古黄河水环境,以古黄河为生态水轴沟通市区河湖水系,打造古黄河风光带、建设黄河故道文化公园和古黄河文化小径,实现古黄河“珠联碧河”滨水特色风貌区的全线贯通。

  (二)宜人居住环境改善

  一是棚户区改造攻坚。在基本完成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的基础上,严格把握棚户区改造范围和标准,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收官,努力为居民提供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完善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拟新建、在建安置房规划建设进度,保障被征收人安置需求,并结合国家、省政府棚改政策,调整完善市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

  二是既有住区改善提升。考虑我市建市较晚,2000年前老旧小区数量较少且基本完成改造,重点改善提升2000年后、2005年前既有住区宜居环境,梳理评估住区改造需求,针对停车位不足、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设施不足、部分住区人口老龄化而适老设施不足等薄弱环节,完善住区内基础性功能设施配套,兼顾增补和提升社区养老、托幼、医疗、便民等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形成一批安全有序、环境整洁、生活便利、管理规范的“完整社区”。探索适老住区建设模式,通过公共用房空间改造、功能嫁接植入等方式,增加适老设施和服务,并考虑闲暇有余力老人兼业需求,与社区厂企联合,开辟“老有所用工作室”。推广“政府送餐”+“居民点菜”改造模式,合议确定改造“必选项”和“可选项”,并深入探索“业主巡视员”、第三方评估等制度,加强改造全过程监督管理,提升居民满意度。

  三是绿色健康住区塑造。建设绿色住区,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应用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等创新建设模式及技术,实施海绵住区整体设计,建设健康舒适的低碳住区。重点依托苏宿园区省级绿色生态城区,打造高品质绿色健康住区,在区域范围内集中集聚推进绿色住宅与建造,以精益化、数字化、绿色化、装配化推动住宅建造转型升级,建设高星级高能效绿色住宅,全面推进绿色施工,加强绿色住宅的运行管理,并设立绿色生态专题展示场所,增强居民对绿色建筑的感知和认可。

  四是“三位一体”社区治理创新。在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党建引领和共同缔造,进一步提升社区长效治理水平,实现街道、社区、物业服务单位同频共振、和谐共治。重点探索推行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业主委员会及物业公司协同配合的“三位一体”治理模式,以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提质增能,通过机关下派、社区下沉、定向招聘等方式为小区配备专职和兼职工作人员,并结合智能监控、网格员记录仪等设施,推动智慧化精准治理。针对居民家门口就业等实际需求,在住区中创新建立“妇女微家”“创业客厅”等服务平台,为外出务工困难的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并拓展丰富学习培训、情感呵护、法律维权、矛盾调解等特色服务,帮扶救助贫困家庭、单亲家长、困境儿童等弱势居民群体。

  (三)便捷便民设施提升

  一是智慧供给化解“停车难”。以“全市一张网,收费差别化,服务同标准,实现大共享”为目标,强力推进停车便利化工程,加快停车资源整合并多元化增加停车供给,完善停车信息化建设,实现由停车难向“好停车”的转变。重点打造完善“宿迁好停车”智慧管理平台,在实现车位动态管理、数据监控、计费缴费等功能的基础上,加快各类停车资源接入市级智慧停车系统。实施政府性停车资源整合,对政府性资金建设的停车场采取移交管理。针对机关单位停车的潮汐特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资源错时开放共享。全面优化道路停车泊位管理,采取差别化、错时化收费管理手段,提高道路泊位的使用率和周转率。提升停车智慧化程度,创新车位预约、精准导航、反向寻车等功能,提升车主智慧泊车体验度,打通居民出行停车“最后一公里”。

  二是邻里中心生活服务提升。结合“完整社区”打造,以容纳更丰富、更精准便利的生活服务功能为导向,改造和建设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功能”服务的邻里中心,因地制宜融入公共安全、社会福利、娱乐休闲、公共卫生、防病防疫、文化体育、科普教育、社区金融、社区办公等功能。重点推进“城市之家”民生综合体功能完善,围绕周边居民需求查漏补缺,提升空间设施,丰富服务业态,引入早餐铺、水果铺、熟菜店、净菜超市、药房等便利市场和便利店,补充和完善社区养老、助餐、助医、托幼、家政等生活服务设施,增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街道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合理引入文创展览、共享办公、线下体验店等新型业态,并预留可变的多功能公共活动空间。

  三是“城市公厕+街坊公舍”提质。深入践行“厕所革命”要求,将“城市公厕+街坊公舍”打造成为展现宿迁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通过选址新建、加密、改造等措施,逐步完善以独立式公厕为主、组合式公厕为辅,沿街公共建筑内厕所对外开放的网络格局。规范公厕引导牌设置,标明公厕方向、距离,加强导厕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智慧公厕”。合理化建设和改造升级城市公厕,设置“第三卫生间”,增加轮椅坡道、安全抓杆、呼叫按钮等无障碍设施,提高老年人、儿童、女性、残疾人等群体的如厕便利。引导更多机关单位和沿街商铺加入“厕所开放联盟”,统一悬挂联盟标志,实现公厕共享化。重点推广“街坊公舍”建设模式,拓展和完善公厕配套便民服务设施,配备WIFI、自动存取款、自动售卖、电子阅览、手机充电、饮水机、电视机等便民服务设施,设置包含空调、座椅、急救包、打气筒、微波炉等设备“安康驿站”,为过往行人、附近环卫和园林绿化养护工人、城市快递从业人员提供临时休息和必要的救助服务。

  (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一是城市供水水质提升和漏损率控制。开展宿迁高品质饮用水研究,通过实施水源地达标建设、水厂工艺调整、配水设施改造、水质监控管理,进一步改善水质指标,全面提升饮用水水质,从供合格水向供优质水转变。持续推进老旧管网升级改造,优化管网压力和调度系统,改进漏损检测技术与设备,实施自来水分区计量改造和管网GIS系统建设,进一步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二是系统化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污水源头收集和污染源头管控,推进管网高质量建设,不断补齐排水短板。动态推进易涝片区整治,完善排水防涝基础设施,结合河道疏浚、管网改造、泵站提标等多方面措施,逐年逐步消除易涝点,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广以滞、蓄、净为主的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控制地表径流与面源污染,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完善网格化河长管理体系,推动水体管护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重点推进西南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配套、全域修复、全域清流的“五全”理念,对235平方公里范围内河道和管网两大排水系统进行系统规划、同步改造提升,深入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开展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建立排水管网的GIS系统,实施“厂网河闸站”一体化管理,同时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包括控源截污、防洪排涝、活水保质、生态治理、再生水利用和智慧水务等,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园林城市新形象。

  三是应急避难空间与园林一体化复合利用。满足城市抗震防灾要求,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进公园绿地提升改造,结合空间改造、植物绿化以及应急避难设施改造等,促进公园现状景观、建筑、设施与防灾功能相互融合与转化。探索科学合理的建设模式,结合公园绿地规模和选址,分类推进长期、中期和紧急避难空间建设。推广公园绿地和应急避难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重点推进古黄河故道公园、三台山森林公园、酒都公园等新建公园绿地中应急避难功能建设,重点完善平灾错时利用、平灾结合空间改造、植物绿化以及应急避难设施改造等,逐步开展既有公园绿地改造,健全城市防灾体系,发挥城市绿地与应急避难场所的双重功能效益。

  四是建筑抗震品质提升。引导中心城区内新建公共建筑,选择抗震有利地段,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强化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在抗震中的应用,科学合理选择结构体系,高标准选择建筑材料,加强消能减震设计,全面提高公共建筑抗震性能,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重点探索钢结构装配式学校建设模式,保证建筑抗震能力,提升建筑整体装配率,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施工污染,减少建筑垃圾产生,打造高品质校园环境。重点推进玉泉山路小学、豫新初中、太湖路小学、黄山路初中等抗震高品质学校的建设。

  (五)精细化智慧城市管理

  一是“信用承诺+契约管理”的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推进重点道路和街区沿街商铺 “信用承诺+契约管理”管理模式,有效破解沿街商铺出店经营、乱停乱放等城市管理难题。制定完善信用监管等相关制度,建立信用档案,明确评价标准体系和商户主体责任,签订协议保障监管对象履约情况。优化完善沿街商铺信用管理系统,设置GIS分析等功能,提高信用管理效能。根据监管对象年度积分结果产生守信、失信名单,采取授予荣誉、政策优惠、户外曝光、严查重管等差异化监管措施,激发监管对象参与城市管理积极性、主动性,构建城市管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新格局。重点推进沿街商铺信用管理系统手机APP端口及GIS分析功能开发,推动市区重点道路沿街商铺信用承诺+契约管理全覆盖。推进“信用承诺+契约管理”机制在全市域范围拓展延伸,结合县城推广先行试点,构建“上下一体、高效联动;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信用管理格局。

  二是精准管理、多平台融合的智慧城管建设。推进智慧城管综合监管系统二期平台建设,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采集上报处置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监测城市管理内部各类专项业务运行情况,加强城市管理执法的精准度、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构建城市综合运行平台,整合政务数据、指挥协调、交通大脑、雪亮工程、智慧水务、12345政务热线等多部门智慧化平台应用数据,动态展现城市体征,有效发挥智慧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效能。推进平台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联网工作,积极争取全国城市运行管理平台试点城市,推广智慧城管项目的多场景应用,丰富相关便民服务,推动“大城管”工作格局向纵深发展。重点推进各县、区平台专项设计,搭建视频融合平台,完善市政公用、园林绿化、交通运行、舆情监测等行业应用数据的整合力度,分步推进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充实城市管理数据体系,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三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改革。推进工程监管系统建设,通过信息化技术对接用户需求与建造管理体系,共享工程管理信息,落实工程管理环节责任,协调工程整体进度,提高管理绩效,实现项目协同管理。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划分审批阶段,全面推行并联审批,精简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分类制定审批流程,规范工程审批事项,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缩短全流程审批时间。推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整合信息共享、在线审批、统计分析、监督管理等全流程功能,全面对接省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探索地方个性化制度设计,从系统设置上满足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制度创新功能。重点优化工程监管系统功能定位及网络流程管理,根据部门工作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需求。完善工程监管系统建设,实施插口补缺与系统优化,推进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形成高度整合的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体系。

  四、进度安排

  全面启动(2020年9月至2020年底)。印发《宿迁市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全面推动各项试点项目,明确责任单位,明晰详细实施计划,按计划有序推进实施。

  稳步推进(2021年)。持续推进试点项目建设,总体工作进度完成60%以上,部分项目基本完成初步建设。对试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中期和年度评估。

  完善提升(2022年)。完成所有试点项目建设工作,完善相关管理和运营,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大成果成效。对试点项目进行验收考核,进行系统总结评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宿迁市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和宿豫区、宿城区政府以及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湖滨新区、市洋河新区、苏宿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领导为成员,统筹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确保试点项目有序实施、取得成效。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具体负责试点工作的对上联络、督促检查、工作评估、进度通报。

  (二)加大政策支持。积极构建有利于推动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的制度体系,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统筹推进的政策合力和叠加效应。加强试点项目财政资金引导,鼓励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对试点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部分试点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

  (三)完善建设指引与管理。编制美丽宜居住区、美丽宜居街区以及相关专项建设指引或设计导则,以高水平设计引导高品质建设。加强试点项目实施管理,采用跟踪检查、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评估等方式,定期对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检查通报。

  (四)严格监督考核。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已纳入全市高质量考核,各区、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工作主体责任抓好组织实施,细化试点项目方案和推进任务表,形成工作任务清单,每季度末及时上报试点工作推进情况、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和下一部工作打算。领导小组将定期对试点项目进展情况检查通报,及时调度进展,强化考核。(联系人:陈剑峰,联系电话:13003492696,电子邮箱:2737370065@qq.com

  (五)强化宣传引导。深入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充分调动市民群众参与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享共治氛围。加强媒介宣传引导,及时报道宣传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推进过程、实施成效,形成社会共识,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试点项目清单

  在全面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基础上,围绕重点内容,结合已有工作基础,以试点项目为主导,探索创新的建设路径。

总共: 1页   
作者:小编

西楚网新媒体矩阵

  • 头条号
  • 凤凰号
  • 百家号
  • 企鹅号
  • 网易号
  • 大鱼号
  • 搜狐号
  • 一点资讯
  • 快传号

南京厚建软件 LivCMS 内容管理系统http://www.hogesoft.com 授权用户:http://www.xic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