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外卖加上“安全锁”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大力推进使用“食安封签”
2020年11月03日10:21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近年来,在“互联网+”背景下,外卖行业发展迅猛,在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焦虑:外卖是否中途被污染;骑手会不会打开餐盒……为保障外卖食品安全,“食安封签”应运而生。记者日前从江苏省市场监管局获悉,该省在外卖行业大力推进使用“食安封签”,为外卖加上“安全锁”,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小标签筑牢食品大安全
装袋、密封、贴条……在知名快餐品牌米德宝餐饮店,工作人员每天都熟练地给外卖进行打包,打包完的袋口处都会贴上“食安封签”。
“我们从去年就开始给外卖包装贴封签了,算是南京市较早自发对外卖进行封条包装的企业。”南京米德宝餐饮山西路店的店长告诉记者,“贴封条主要是能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如果收餐时发现封签损坏或被拆封,可以找我们换餐。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收获了很多好评。”
据了解,“食安封签”是为网络订餐外卖餐盒外包装加贴的封签,封签采用一次性、安全环保的特殊材料制作,如果撕毁将留下永久性痕迹。通过一餐一封签,消费者可以判断餐食是否被他人私自动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食品安全。目前,市面上“食安封签”种类多样,有商家定制版、平台通用版和公益宣传版等不同类型。
今年以来,江苏省各地相继出台实施网络订餐配送操作规范,试点推行“食安封签”。
早在2018年,南京就启动了“百万食安封签进店”项目,免费向200家餐饮商户投放“食安封签”100万张。去年9月,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又联合外卖平台继续试点推广安全环保的“小标签”。今年以来,南京市不断延伸“食安封签”的应用场景和使用范围。
今年8月,昆山市市场监管局发挥政企合作新动能,发放20万枚食品安全封签。截至目前,20万枚外卖封签已经使用大半,据昆山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昆山市还将与多家外卖平台合作,守护广大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9月,泰州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陆续投放10万个食安封签,为消费者食品安全再加一道“防护墙”。
据市场监管部门介绍,有了“食安封签”后,可以方便、快捷、有效地判定责任方,避免了商家和骑手互相推诿的“罗生门”现象,改变了以往纠纷解决慢的问题。作为地方政府和外卖平台对于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食安封签”不仅封住了外卖包装袋,也封住食品安全问题的痛点。
推广食安封签仍需突破瓶颈
近几年网络订餐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仅南京市主要网络订餐平台在饿了么、美团和滴滴外卖等平台的入网经营户总数就已超3万户,有效规范网络订餐市场,保障网上订餐食品安全,成为全社会都面临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新课题。
目前,大部分地区采取政企合作模式加强网络食品安全监管。9月末,南京市高淳区市场监管局就组织印制了10万张食品安全封签,通过“美团”“饿了么”两大外卖平台,统一发放至商户。通过多方参与,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已经逐步向社会共治模式转变。但是,在该项举措推广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即使各地市都大力推行“食安封签”工作,由于未作强制要求,仍有很多餐饮企业并没有在包装上落实“封签”工作。在使用“食安封签”时考虑到时间和成本问题,更多的商家持观望或者放任态度。有部分餐饮店老板坦言,平台投放的“食安封签”,多数时候都是发多少用多少,用完也不主动增加封签数量,“有则用,没有则不用”成为常态。
同时,许多消费者也没有主动要求商家使用封签的意识,日益增长的“食安封签”消费共识和使用“食安封签”的消费习惯并不成正比。如何加大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宣传和引导,鼓励和推动网络餐饮消费者形成消费习惯,积极监督商家使用“食安封签”,形成“食安封签”送达常态化成为需要社会关注的焦点。
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监管
目前,全国尚未出台统一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来明确界定“食安封签”相关问题,如制作成本谁承担、向哪些商家发放、在不同情况下被破坏后的责任等。只有部分地市陆续出台相应的区域性管理办法。
今年7月25日,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江苏省餐饮协会发布了南京市“餐饮外卖一次性封签使用规范”地方标准,分类、材质、信息及使用四个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明确“食安封签”破坏后的责任所属、封签成本分担等规则。完善统一规则、促进规则的落地成为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的重点。
江苏省餐饮协会会长周达志表示,由于外卖餐饮链条长、环节多,监管方面还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消费者维权难等突出问题。特别是食品配送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成为困扰监管部门和广大消费者的难点和痛点。
鼓励餐饮外卖对配送食品进行封签,还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健全网络订餐监管长效机制,不断加大网络订餐监管力度,提升网络订餐消费者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推进食安封签工作要注重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和完善全覆盖监管体系。”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姚传伟表示,要督促网络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积极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完善网络订餐全流程食品安全管控体系,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管控水平,健全客户投诉机制,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监管,杜绝配送过程食品污染,确保餐食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