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严管银行业 防风险与去刚兑并进
2021年01月10日10:20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2020年,随着资管新规和新一轮金融开放的深入推进,银行理财业自身面临转型之痛。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很多行业的节奏,使得银行业风险上升。
面对疫情,金融业减费让利,活水充分向实体经济涌流,筑起了“六稳”“六保”的坚实根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也“乘风”提速,线下网点逐步退出,百姓金融服务日益便利。
银行理财亏损频现
保本保收益,这是很多消费者心目中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不过,这一固有印象在2020年被打破。
根据中国理财网披露的信息,2020年上半年,共有391只理财产品净值跌破面值1元,也就是出现了本金亏损,亏损幅度最大的达到了40%。截至2020年7月底,仍有200多只理财产品净值低于1元,其中不少属于R2级中低风险产品。
买个中低风险产品还亏损?这让很多人非常不解。一时间,多只产品出现亏损的平安银行成为投诉大户。
记者了解到,上述产品破净主要是受到债券市场的影响。随着债市止跌回升,多只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回归,总体上消费者受到的实际损失并不大。
不过,购买了中国工商银行代销、鹏华资管发行的鹏华聚鑫1-25期产品的消费者却没有那么幸运。这款100万元起投、业绩比较基准仅为4.1%(年化)、期限为6个月的理财产品于2020年8月12日出现违约,40亿元理财资金无法按时兑付。
2020年10月,工行给出了这一产品的解决方案:第一,10月20日兑现本金的50%,另外48%的本金转为工行理财,2%本金作为该理财的收益,1年后到期兑付;第二,认亏损,签订保证书,等鹏华资管底层资产清算变现,或许能拿到本金的50%-60%。但鹏华资管的底层资产变现没有明确日期。
工行给出的解决方案看似有两个选择,但对于购买了该产品的消费者而言,实际上没得选。
在普益标准研究员于康看来,银行理财“踩雷”事件并非孤案,“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也并不是说说而已。从2018年银行理财“去刚兑”开始,银行理财产品就不能闭眼买了。
侵权事件屡屡发生
2020年12月31日,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对两起涉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民事诉讼案件做出一审判决,判令中国银行承担原告全部穿仓损失和20%的本金损失,返还扣划的原告账户中保证金余额,并支付相应资金占用费。
中行“原油宝”第一案的宣判,也让“原油宝”事件再次受到公众关注。
美国时间2020年4月20日,WTI原油5月期货合约首次出现负值结算价-37.63美元/桶。而由于4月20日22时中行“原油宝”账户就已停止交易,最终导致部分投资者亏掉本金,甚至出现倒欠银行钱的情况。
2020年4月22日、24日、29日,中行多次表态,称将本着法治化、市场化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处理“原油宝”事件。4月30日,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原油宝”事件作出回应,表示已就相关事件开展调查。5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十八次会议。会议指出,要高度重视当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部分金融产品风险问题,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控,理清责任,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8月,有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高院陆续发布公告,对分散在各地的“原油宝”事件民事诉讼案件实行集中管辖。12月,银保监会发布调查结果,称“原油宝”事件存在产品管理不规范、风险管理不审慎、内控管理不健全、销售管理不合规等四大问题。据此,银保监会对中国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合计罚款5050万元。
与中行“原油宝”事件多人受损不同,中信银行信息泄漏案虽是个案,却也因此深陷舆论漩涡。
2020年5月6日,脱口秀演员池子(艺名)发布微博爆料,称中信银行上海虹口支行未获其授权就将其个人账户流水提供给上海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属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并通过律师发函要求中信银行、笑果文化赔偿损失、公开道歉。次日,中信银行发文道歉,银保监会消保局随后也宣布介入调查。
事实上,银行信息泄露问题,池子并不是首例。该事件之所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原因在于近年来银行卡信息泄露案件频发。记者以“银行卡信息泄露”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看到有300余条相关案件。
权益保护厘定边界
面对银行业风险上升、侵权事件频发的现状,金融监管部门也加大了监管力度。
2020年最后一天,北京银保监局一连开出3张罚单,北京银行被罚4290万元。
罚单信息显示,北京银行因对外销售虚假金融产品、印章管理混乱、案件风险排查不力、信贷业务管理不审慎等11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3940万元,该行19名员工也分别受到禁止从业、取消高管任职资格、罚款50万元等行政处罚。同时,因下辖西单支行违规出具相关证明文件,北京银行还被罚350万元,5名高管也受到相应地处罚。另一张罚单信息则显示,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因授信违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等被罚350万元,4名员工被警告并处罚款。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银保监会和各地银保监局针对银行业及个人开出了2000多张罚单,处罚金额超过10亿元。其中,千万级罚单共有十多张,涉及北京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浦发行、工行、交行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而在银行的违法违规行为中,涉及业务包括存贷业务、同业业务、理财业务、涉房业务、公司治理等多方面。
在加大处罚力度的同时,监管部门还通过出台一揽子政策法规来补短板,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央行以“令”的形式发布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从银行、支付机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顶层设计、全流程管控、信息披露和金融营销宣传等方面进行规范,为金融消费者撑起了一把法律保护伞。自2020年11月28日起,央行又授权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可以使用存款保险标识,让老百姓能放心存款。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了解到,《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有望在今年出台,或将从源头上约束金融机构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再添一把安全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