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慢病管理 让老人在家健康也无忧
2021年02月02日10:22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多年来,居住在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社区的张先生患有高血压,但一直控制不好,血压忽高忽低,最近他的病情得到有效改善。
张先生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使用智能血压计测量血压后,可随时将数据传送到互联网上的大夫那里,当血压高时,大夫就打电话给我,询问身体状况如何、是否按时吃药,还叮嘱我尽量多活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注意休息,如血压太高,就多吃一片降压药。”
张先生所享受的这项服务,是由北京夕阳无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夕阳无忧公司)推出的“互联网+慢病管理”服务。医生坐在电脑前就能即时看到患者的健康数据,如有异常,打个电话就能问清缘由,及时进行用药以及生活方式的指导,非常方便。
“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资料图片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红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形势下,通过线上交流与问诊所带来的“无接触”医疗服务,有效降低了患者们线下的感染风险,缓解了患者去医院的就诊压力,满足了慢性病患者和轻症患者的居家治疗和用药需求。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的竞争,关键之处,是如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构建智能化慢性病管理平台
夕阳无忧公司董事长赵玉琢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从采集患者健康数据、反馈信息、个性化分析、人工追访,医生主动干预、专家提供指导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实现对慢性病的早监测、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降低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病风险,使患者在家中按照医嘱完成健康自检和疾病管理。
据介绍,2015年,公司建立了智养+医养服务平台,囊括安全监测、健康监测、老人定位、设备自诊断四大体系,提供坠床和离床、血压血糖血脂异常、活动异常、电子围栏、紧急救助等20项服务。
患者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使用智能测量设备,健康数据就会借助仪器内置的物联卡自动上传到“陪养”健康管理平台。一旦健康指标出现异常,该系统平台就会给患者及其亲人自动发送健康指标异常信息,使之在第一时间得到提示。
该系统平台的客服人员在收到预警提醒后,将即时与患者进行联系,了解引起异常的原因,并酌情确认转由患者的专属健康管理师或者主管医生提供进一步的服务。健康管理师将为患者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进行健康风险分析与评估,动态跟踪患者的健康状况,指导和培养患者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主管医生则为患者提供治疗、用药建议。
该公司还推出了用户端手机“超辛”小程序,患者可通过小程序记录和查看个人血压、血糖、脉搏等异常情况,可线上咨询、查阅健康常识。
慢病管理的关键是服务
据赵玉琢介绍,患者在选择了慢病管理服务后,就拥有一个由专属客服、健康管理师、主管医生组成的服务团队,提供慢病的管理服务。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有任何健康问题可通过拨打电话或登录健康管理小程序咨询专属服务团队,相当于有了贴身的私人医生。“智慧化的健康检测设备为监测、记录和传递健康信息提供了必备条件,但慢性病管理的关键是服务。”赵玉琢强调,“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及硬件设备为及时了解患者健康状况提供了相关数据,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关数据看到患者的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解决方案,真正为患者排忧解难。
为此,公司依托上属集团的多家医疗机构,共有600余位不同领域的专业医护人员通过以家庭医生为主体的运行机制,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慢病管理服务,长期跟踪患者慢病治疗状况,彻底颠覆了以医院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同时,对于个别疑难、重症患者,按照绿色通道转诊机制进行转诊,使患者快速得到优质的治疗服务。
2019年,受北京海淀区老干部局的委托,夕阳无忧公司利用健康管理平台以及上属集团自有医护资源的优势,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动态的日常监测,并从起居、饮食、运动、康复、心理、心智等方面给予科学指导与干预,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020年,福建三明市在深化医改工作中也引入夕阳无忧公司的健康管理平台,将智能慢病管理一体化模式下沉,并在明溪县进行医改试点,通过远程移动式监测和智能健康管理平台促进了日常慢性病管理的落地,夯实了基层医疗服务的根基,有效破解了边远贫困地区居民慢性病管理的难题。
近日,亿欧智库发布《2020年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白皮书》指出,2020年,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规模为268亿元,渗透率为11%;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57亿元,渗透率将增长至37%。
该《白皮书》分析认为,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提供慢病管理服务将成为中国医疗市场中很有潜力的商业机会。而互联网慢病管理的核心将不仅是流量的竞争,而是医疗资源的竞争,这取决于平台学科建设的能力,自身拥有医疗资源的质量,以及医疗资源整合调度的能力,具备这些能力的互联网慢病平台将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
赵玉琢表示,去年初以来,疫情防控、患者需求等各种因素加速了数字医疗技术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应用场景落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技术正在全世界的医疗健康体系中被加速采纳和深化应用。
“互联网+慢病管理”将成为主流模式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景仁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如今,我国20-70周岁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2亿,同时,还有超过1亿人的血糖正在升高,成为潜在的糖尿病患者。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仅为43%,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不足一半。
同时,高血压已成为影响全球死亡率的第二大危险因素。据权威机构估算,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过2.7亿,而知晓率只占30%。
李景仁强调,目前,我国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人群庞大,迫切需要借助更有效、更规范化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改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的现状,通过“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进行有效防控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赵玉林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如今,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慢阻肺、癌症等慢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成。很多家庭因为慢性病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尤其是那些贫困家庭,一旦有一个家庭成员患有慢性病,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就会捉襟见肘。而慢性病“预防大于治疗”,良好的日常管理对于疾病的发生和控制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他特别强调,慢性病需要长期、科学的护理和治疗方案,患者确诊后的日常监控与管理对医院的依赖较少。如果使用可移动的智能设备实时对患者进行监测,及时向医生反馈数据,那么患者就不必去医院进行护理和治疗,不仅能节省患者的时间和精力,还能节约医疗资源,彻底改变患者的医疗方式。
今年,居住在北京市海淀区核二院社区的王奶奶已经88岁,儿女在国外工作,属于独居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每天服药23种。去年,由夕阳无忧公司全科医师指导老人用药,经科学评估,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将老人每天服用的23种药物减少到6种。
周红表示,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高达75%,而且共病现象非常严重。所谓共病,是指2种或2种以上慢性病共同存在于一名老年人身上。我国老年人共病率已经超过60%,很多老年人每天服用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药品数量每增加一种,潜在不适当用药处方率就会增加4倍。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1/7老年人不是死于衰老或疾病,而于死于不合理用药。
“医生通过‘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平台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进行科学指导,可以大幅降低不合理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周红表示,传统的医院慢病管理模式存在管理范围小、人工依赖程度高、信息化程度低、智慧性能差等诸多缺陷。而通过“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患者看病难、医疗成本高、医疗资源不均衡、医患沟通不顺畅等问题。未来,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医疗健康智能设备的移动监测,实现个人健康实时监测与评估、疾病预警、慢病筛查和主动干预,将成为慢性病防控与治疗的主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