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生产一致性仍不如人意 遵守国标是车企应尽职责
2024年12月15日10:20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与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长同步,消费者针对新能源汽车型的一些疑虑与担忧,如安全性、经济性、真实续航里程等,却始终没有消除。这并非空穴来风。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2023年度新能源汽车监督检查结果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显示,在乘用车、货车2个类别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监督检查中,共有9家汽车企业生产的9个车型存在生产一致性不合规问题。
作为保证汽车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基础,汽车产品生产一致性能否符合要求,与广大消费者用车权益密切相关。生产一致性不合规问题会对消费者用车生活造成哪些影响?涉事车企应采取何种措施解决此问题?《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多家车企存生产一致性不合规问题
《通报》显示,检查涉及整车能量消耗量不符合规定要求、高压标记不符合标准要求等多项问题,涉及企业包括天际汽车、大运汽车等。
天际汽车旗下一款插电式增程混合动力多用途乘用车,经检查发现车辆能量消耗量不符合GB/T 19753-2021《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要求被通报;成都大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一款纯电动轿车,因零部件(软件版本)不符合《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管理要求被通报。
长沙普罗科环境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天路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均因纯电续驶里程和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低于《公告》备案参数、能量消耗率高于《公告》备案参数被通报。此外,这两家企业还分别存在车载能源管理系统生产企业与《公告》备案参数不一致、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公告》备案参数不一致的违规情况。
北京天路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广西申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均因旗下车型不符合GB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要求相关规定被通报。
生产一致性是产品制造的重要基础
所谓生产一致性,即车辆生产企业保证实际生产、销售的车辆产品的有关技术参数、配置和性能指标,与《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批准的车辆产品、用于试验的车辆样品、产品《合格证》及出厂车辆上传信息中的有关技术参数、配置和性能指标一致。
“如果车辆出现生产一致性不合规问题,表明车企在生产工艺和制造水平方面存在缺陷。”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强调,生产一致性是产品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基础。
中国质量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李高帅在《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需求的交织跟相互作用,我国汽车质量管理面临着新挑战。以新能源车为例,电池、电机、电控等系统的质量的稳定性、安全性直接影响整车质量的可靠性。
“这要求每家车企在汽车生产、研发、制造等各个环节都要对质量管理体系重新审视,甚至在某些关键环节重新建立质量管控模式,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李高帅说道。
切实影响消费者用车体验
“我在购车时最看重的是车辆续航能力,但实际体验后发现该指标表现不如预期。”采访过程中,一位新能源车车主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如是说。
新能源车生产一致性关系整车安全质量。吴博峰/摄
近年来,与新能源车市场发展如影随行的是,消费市场对新能源车续航能力“打折”的质疑声始终存在。根据此次《通报》的内容看,部分车辆确实存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耗电量等关键信息与《公告》数据不对称的情况。对此,颜景辉认为,纯电动续驶里程生产一致性的相关违规问题,需要引起涉事企业的高度重视。
不仅续航方面,智能互联已成为新能源车型的标配,而不同品牌之间,消费者体验感差异较大。根据此次《通报》可以发现,个别品牌存在轿车零部件(软件版本)不符合《公告》管理要求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通报》还显示有些企业车辆产品不符合《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为消费者安全出行埋下隐患。
记者了解到,2020年5月,工信部发布了《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旨在保障新能源产品尤其是纯电驱动产品的安全性能。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是我国电动汽车领域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综合了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与经验总结,对提升新能源车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遵守相关国标要求是汽车企业应尽的职责,也是确保其生产的产品具备较高安全性的必要保障。”
相关链接:
过去几年,每年第四季度工信部都会发布上一年度汽车监督检查生产一致性结果。其中,2022年有7家新能源企业的7个车型存在生产一致性不合规问题,涉及零部件参数与《公告》备案参数不一致、整备质量超出允许误差范围等问题,涉及威马汽车、东风汽车等车企。更早之前,工信部在组织对乘用车、客车、专用车等3个类别的汽车产品监督检查中,共有25家企业的27个车型存在生产一致性不合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