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筑牢“防护网” 中国银行助力守护养老“钱袋子”
2024年02月22日09:07 来源:中国银行
岁末年初是电信网络诈骗高发期。老年群体因社交范围有限、电子设备使用不熟练等原因,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重点“关照对象”。银行作为堵截电信诈骗资金转账的“最后一道防线”,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始终坚持“金融为民”的服务理念,大力推进养老金融服务供给,筑牢反诈“防护网”,守护养老“钱袋子”,为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敏锐洞察精准拦截筑牢“安全防线”
在公安部公布的2023年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中,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造成损失的金额最大。此外,保健品推介、冒充熟人诈骗,以及情感陷阱等都是金融机构常见老年人诈骗类型。长期以来,中国银行高度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将防范电信诈骗作为日常重点工作之一,主动发挥防线和关口作用,不断加强风险防控及账户管理,当好人民财产“守护员”。
在四川成都,中国银行玉林支行工作人员接待了一位年逾70岁的老人。经了解,老人通过网络结识了一名自称张姓的“班长”,此人以缴纳炒股比赛投票费用为由让老人汇款。网点工作人员敏锐察觉到这是一起诈骗,当即对老人进行了风险提示,并一边积极劝阻客户,一边迅速向辖属派出所报告情况。民警到达网点了解情况后,认定这是一起以“炒股教学”为幌子的典型诈骗案件。民警和中行工作人员向老人分享了许多相似的诈骗案例,不断嘱咐老人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易给陌生人转账。在警银双方共同努力下,最终老人放弃了转账的念头,避免了大额资金损失。
在安徽芜湖,一位60余岁的女性客户走进中国银行弋江支行,急匆匆要给自己的“老公”汇款。网点大堂经理立即注意到这一反常情况,核查客户提供的信息后发现收款方是一名年轻女性,再次询问后,客户又改口称“老公”刚回国没有银行账户,委托朋友收款。大堂经理迅速判断客户遭遇诈骗,暂停汇款并报警。当地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了解到,客户作为独居老人,不久前与所谓的“老公”通过网络相识,近期对方回国准备见面,却声称因染病住院急需用钱,客户对此深信不疑并来到银行汇款。在民警拨通收款账户户主电话后,客户才发现原来收款账户主人银行卡被盗用,自己一时大意跳入了圈套当中,好在中国银行工作人员和民警劝阻及时,才守住了卡内余额。
多元触达加强宣教打好反诈“组合拳”
面对层出不穷的电信网络诈骗,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做好阻截的同时,致力提升大众自身的防范意识和丰富金融知识也非常必要。中国银行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要求,在建立健全涉诈风险监测拦截机制的同时,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大防诈力度,坚持开展反诈宣教,全方位阻击诈骗案件发生。
在日常服务中,中国银行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助力人民群众加强风险防范意识:营业网点大厅工作人员积极为中老年客户群体介绍金融知识,张贴反诈宣传海报,摆放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折页,向办理业务的中老年客户作出“不要点进陌生链接”“不轻易向他人提供验证码”等安全提示;不断加强员工反诈培训和应急演练,致力于提升员工洞察力和警惕性,增强员工反诈专业能力,切实推动落实风险防控主体责任;构建新媒体网络防诈交流平台,通过“平安中行”微信公众号发布全国各网点典型诈骗案例、安防管理知识、经验做法等,提醒客户和员工防范风险、防控案事件;制作反诈系列微电影,以及“莫让老人成骗子‘提款机’”“账户限额保安全”等消保宣传视频,通过中国银行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播发,普及智慧助老、防范电信诈骗等金融知识。
此外,中国银行积极构建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矩阵。针对老年人金融知识薄弱的特点,多家分支机构广泛开展“普及金融知识,守住钱袋子”“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进万家”“防范金融诈骗”等主题宣传活动,同时深入社区、下沉乡村,走进养老院,通过开展讲座、播放防骗视频、发放图片资料等方式,广泛进行防骗知识普及,提高识骗防骗能力。
在广东江门,中国银行建立宣教基地,打造“智慧反诈”新模式。一方面,中国银行携手江门市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新会区老年大学合作共建“老年金融教育宣传基地”,开展“适老亲老”多样化金融宣教活动,助力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与蚂蚁集团公益基金会跨界合作,创建“蓝马甲教育示范基地”,在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便捷专业的金融服务的同时,打造涵盖向骗子转账、收到防诈来电提醒等十多种模拟场景的互动式金融宣教方式,切实提升老年群体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
下一步,中国银行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金融服务,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