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华:做孩子们的人生伙伴
2019年08月09日20:34 来源:新华网
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使陈立华和很多届学生建立起了纯粹的情谊。即使现在,在每天下班的时候,她还是习惯性地在校园里走一走,站在操场旁边看一看打篮球的孩子们,与他们交流。这么多年来,关于孩子,让陈立华感动的事情有很多,她会时不时放在心里温一温,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反而更期待孩子们现在的状态。
陈立华说,家长和老师要平等地对待孩子,“我们不要把他们单纯地看成小孩,而是要把他们看成我们人生阶段的小伙伴。在你的人生阶段和他的人生阶段里,你们相遇了,但是你也只是比他多了二三十年的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你要把你提前走的那二三十年中的得与失用他所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我觉得这就是老师和父母该做的事。”
打造特殊教育融合学校国际化样板间
教育带来的爱一代一代地传递。曾经,一名毕业于朝阳区实验小学新源里分校的特殊儿童通过学校的融合教育走上了工作岗位,还专门成立组织,为自闭症儿童搭建了平台。朝阳区实验小学新源里分校是一所普特融合教育学校,早在1984年就被市、区选定为普通小学附设特殊教育班试点校。
“特殊儿童的教育资源未来发展空间还是相对比较大的。”陈立华介绍,在新源里分校,特殊儿童首先要在特教班级里完成引导性训练,才能逐渐融入到正常班级里去。“有的孩子最初生活都不能自理,通过学习,情况改善了很多,还有的孩子通过学习掌握了一些特长,很有灵性。”另外,新源里分校与北欧还合作开展了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对阿斯伯格综合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此,2017年,新源里分校建立了“自闭症教育康复训练基地”,为全区中小学融合教育安置的自闭症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提供了支持。
怎样做好融合教育?陈立华进行了思考。“哪些孩子可以融,哪些课程可以融,融到什么程度,还有医教结合,我们都在陆陆续续地开展。”她希望将来从设施设备和师资配备上都进一步加强力量,打造一个特殊教育融合学校国际化样板间,能够给一些普通学校带来经验借鉴。
做优质教育资源的孵化器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现已有63年的办学历史了,目前拥有雄安、贵阳、密云等17个校区,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通过种种途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传输。
令陈立华印象深刻的是2012年本校接收罗马嘉园分校时的一件事。当年接收该分校时,在校学生多为非京籍务工子女,接过学校后,本校就为孩子们专门安排了一次体检,正是在这次体检中,一名高烧孩子被查出得了白血病。在得知患病儿童家庭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本校和润泽分校发动力量筹集了二十多万元,及时挽救了孩子的生命。探望患儿的过程中,当陈立华看到化疗中的孩子带着大口罩坐在狭窄的房间里,心里非常难过。
当年在罗马嘉园分校,陈立华发现,很多孩子身上比本校孩子缺少一些东西,但是当孩子们看着她,眼睛里却又多了一分信任和依赖,这对陈立华的触动很大。
“有的孩子一点拨就透,有的孩子不点拨就透,这其中考验的就是学校,考验着学校能否通过知识上的引领,让学生们获得更好的发展。”罗马嘉园分校是朝阳区实验小学接收的第一所薄弱学校,通过种种努力,只用了一年时间,分校各方面成绩便与本校基本持平了。
在朝阳区实验小学所有的分校中,只有润泽校区、贵阳分校是新建校,剩下的全部都是由薄弱校成长起来的。“看着每一所分校一点点改变,这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具体是怎样改变的呢?陈立华说,师资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最初是由本校向分校输出师资,将骨干教师和管理教师派过去,与分校原有师资组成团队。后来,本校再接收分校的时候,比如密云校区,便只派了管理干部去输入办学理念和教育资源,将学校文化带到各个分校。
仅仅选派教师还不够,关键还要对教师进行培训。陈立华介绍,最初集团只有四五个分校的时候,每周五都要求各分校老师到本校来培训,从下午四点半一直培训到晚上七点,周五没有晚饭,往往老师就在回去的车上啃面包,到家就九十点钟了,但也坚持下来了。现在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培训时间改为了每两周的周五。另外,每所分校还都承担一门代表其特色的教研项目,每一门科目的教学研讨和专家讲座都会相应普及到所有分校的学科老师。陈立华希望通过这些培训能使教师更懂教育,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和人生伙伴。
走班教学赋予每个孩子不同的课表
在朝阳区实验小学,每一名孩子拥有一张课表,学校里有多少名孩子就有多少张不同的课表,可以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在朝阳区实验小学,58节课就能讲完一年级到六年级所有的数学必修课……
这些独特的课程设计,让朝阳区实验小学变得与其他学校很“不一样”。陈立华说:“这正是我们的亮点所在。”她介绍,学校的语文、数学、英语分为基础课和拓展课,其他学科都是走班教学。“拿美术来说,美术会开设版画、水墨、3D绘画等多门课程,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课。而语文和英语则属于语言类的学习,主要是靠听说读写。‘听’和‘读’是输入的技能,‘说’和‘写’是输出的技能,所以一定要有大量的输入做基础。我们抓住这个规律,便将课程设计分为基础和拓展两部分,基础类主要就是指课本,然后用选修课支撑拓展,比如语文课的选修课设有超级演说家、影视配音、影评、辩论等。而数学课,我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梳理了58节课,打通12册教材的关节部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与此相对应,另外开设了数学游戏课、数学活动课、数学实践课等,以这些游戏活动为支撑培养学生们的空间观念、逻辑意识、合作能力。”
朝阳区实验小学的学生们从一年级就开始了选课。“很多人对这件事是有质疑的,一年级开始就选课,他们懂选课吗?但实际上我们在一线,我们是有发言权的,他们太懂选课了。”陈立华介绍,每年选课是在上学期的最后一周,届时学校举行课程推介会,各科选修课老师轮番介绍,让孩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学会自己决策。另一方面,陈立华表示,选课机制同时还倒逼着老师不断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师生关系。
提起教育信息化建设、构建数字化校园方面,陈立华说:“当年有很多人提出做数字化校园平台就要在教室内安装摄像头,我特别不同意,这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讲是一种不信任。信任的力量是特别巨大的,要真正地发自内心的相信。当你把这种信任的力量传递到老师身上,由他们再传递到孩子的身上,这个意义就太大了。”
朝阳区实验小学于2007年研发“数字化校园系统”,2014年开展“电子书包”Pad的教学实验。陈立华强调,成绩高、作业少,是来自教师对知识精准的把握。通过数字化教学,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随时传递给老师,随时提交,随时判卷,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每个学生还都会自动生成一个错题本,对自己易错的地方进行强化练习。值得一提的是,朝阳区还专门开发了不伤眼睛的墨水屏Pad供学生使用。陈立华认为,教育信息化真正的使用者、受益者都应该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