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身上,闪耀着这所校园的光辉
2023年09月13日10:32 来源:宿迁学院
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
第39个教师节前,我们采访了梁凤兰、杨森、张春红三位老师,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拒绝躺平,努力跟随学校快速发展的脚步日日进取;拒绝平庸,努力在平凡的教学生活中塑造不平凡;在他们身上,创新不但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品格。
梁凤兰:“如果躺平,会被学生赶下讲台”
梁凤兰老师11岁的儿子曾稚声稚气地问妈妈:“为什么学生问你的问题,你都不会啊?”
因为指导学生竞赛,梁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分课上课下、家里家外,因此,解答学生疑问的时候,孩子往往在身边。回答儿子的问题,梁老师没有丝毫忐忑,相反,倒是有一些自豪:“能够教出比妈妈优秀的学生,那才是一名真正的好教师啊!”
9月2日,在办公室采访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系主任梁凤兰,她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整个人洋溢着兴奋的光彩。
梁老师有理由激动。他的学生,21软嵌2班的殷海杰刚刚在8月份结束的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软件应用与开发方向上,获得国赛二等奖。
竞赛成果固然让人欣喜,但学生个人的成长更重要。“这名学生比较进取,大一就加入了梁凤兰老师和沈微微老师的小微组织,但是直到今年上半年,他仍然没有在各类竞赛中获奖。”梁老师说,这名学生找到她说,“我已经很努力了,我是不是不具备这方面的素质。”殷海杰开始了自我怀疑。
梁、沈两位老师开始关注这名学生,并一起辅导,帮他结合自身优势,寻找突破方向。这名学生也“守得云开见月明”,不但拿下了全国计算机大赛的二等奖,还申报成功一个大学生创业项目。
所谓小微组织,就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组织起来的一个学科竞赛团队。梁老师告诉我,“以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为主,每个年级5到8名学生,团队规模在20人左右。”虽然殷海杰大三了,要准备考研,但团队的梯队已建立起来。22软嵌2班的成立伟,组织能力不错,可以接替殷海杰的领头人角色;22软嵌1班的程铭捷今年6月份在智能车比赛中,获得省赛二等奖,目前正在准备10月份的全国智能车大赛。有领头人,有技术骨干,梁老师讲小微团队的发展时,笑容自然绽放。
在梁老师眼中,学科竞赛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最佳途径。“我们各科的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散装的。学生在参加竞赛的时候,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她举例说,殷海杰参加的软件应用与开发的比赛,要综合运用数据库、程序设计、界面设计等多门课程知识。
学生带给老师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梁老师说:“学生学习能力强,潜力无限,也倒逼老师进行知识的升级换代,计算机行业本身发展就很迅猛,逼着教师跟上时代的脚步,学习新的技术与名词。”从教22年的梁凤兰谈此,并没有忧虑,这种更新的过程,也是与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保持同步的过程。
“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采访的最后,梁老师提到开学前的教师培训,专家的话她很认同,“技术确实改变教育,研讨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躺平,会被学生赶下讲台。”
杨森:学生最满意教师,间隔十年的两次评价
谈起11年前的那次投票,杨森老师仍是意气风发。
“那是2012年,学校搞的一个争先创优的活动,完全由毕业生投票,我被评为‘学生最满意教师’,当时总共有10位老师获得这个称号。”9月2日接受采访时,他叙述的字里行间透着不易,因为那时他仅仅是一名实习老师,刚刚站稳讲台。
10年后,2022年7月校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发布“2022届毕业生在校学习体验满意度调查报告”,杨森仍然位列“最受毕业生喜欢的老师”10%以内。“从教16年,也拿了一些荣誉,但最在意的还是学生的评价。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服务对象的评价及认可是我前进的更大动力。”杨老师如是说。
作为经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系主任,杨老师肩上的工作担子并不轻,但在每个学期初,他都面向全体学生公布自己的微信号、QQ号,并允许学生匿名添加好友。他承诺:终身服务,终身负责。采访中,杨老师讲了一位已毕业学生的故事。18级财3的一位同学,已毕业一年多,因对从事工作不满意,想通过深造继续充电,但在考研或考证的方向上有些不明晰。杨老师帮助这位同学分析了各种选择的利弊,让她自我选择。我询问了一下杨老师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上个月的8月31日。
另一位同学的故事,则是典型的浪子回头。2012级的一位田姓同学,入学后,受家庭影响,沉迷炒股。而股市交易的时段正好都是上课时间,因此,这位同学多个科目挂科,学业亮起红灯。杨老师了解这个情况后,跟这位同学多次谈心,明确炒股储备相关知识的必要性、思考学习与赚钱的主次关系。取得共识后,杨老师课上让他坐在教室第一排,加强课堂上的监管。迷失的骏马终于找到了学习的方向,也顺利考过了证券从业资格证,目前在某证券公司镇江分公司工作。“我2018年带学生到镇江参加比赛,这位同学陪了我一整天。”回顾这一切,杨老师的脸上写满自豪。
“让学生的人生道路不走弯路,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杨老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研究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谋生的专业技能当然重要,但因为财会专业与金钱相关,如何让他们敬畏法律,坚持职业操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也是教师及他作为系主任的重要职责。杨教师的底气很足,“我教的初级财务管理课程,不但是学校转制后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现在还是省级一流课程和校产教融合一流课程。”更大的底气在团队。2021年,系里8位教师,有6位主持课程思政示范课。
不仅仅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青年教师的指导者。一位青年教师上课第一学期就参加学校的微课竞赛,并获得校级三等奖。“这极大地激发了这位青年教师的活力。这位教师假期都未休息,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还在准备青年教师创新大赛。”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种香,不经意地弥漫在团队中。
张春红:“文评协会主席”搭建起的校内外合作平台
文理学院张春红教授接受采访时,是9月2日下午;写此稿时,是9月5日;9月6日,宿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召开换届大会,张春红教授当选市文评协会主席。
“当初进入这个协会,就是想利用协会的资源,搭建一座桥梁,为宿院的师生服务。”采访中,张老师毫不隐讳自己的想法。张春红老师的社会身份很多。她还是宿迁市作家协会的理事、宿迁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宿迁市侨联委员,之前担任过宿迁第五届政协委员。就是因为有侨联的平台,张老师2020年申请了江苏省社科联项目宿迁“宿侨故事会--讲述身边的故事”,通过此项目,带领文理学院学生访问宿迁侨企,学习企业家改革创新、艰苦奋斗精神;2022年又获批“宿迁酒史文化普及项目”,结合社会实践,组织学生溯源“酒”字、探寻酒器、体验酒礼、参观酒厂,“通过这个项目,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国工匠精神,感悟中华文化文字之美。”张老师说。
担任这么多社会职务,会不会影响教学主业?张老师教的课程,原名“当代文学”,后与现代文学课程合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的研究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原本只需要讲述到80年代文学即可,后来增加到90年代,现在新世纪头十年的文学都要涉及。为了凸显地域文学特色,张老师又在讲义中不断更新江苏作家群的创作实绩,让一批新生代作家如“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苏童,新历史小说书写者叶兆言,“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周梅森等进入教学内容。“站在讲台上,就希望得到学生的认可。”张老师表示。
校内校外完全可以同频共振。从组织宿迁本土作家、国家一级作家王清平作品研讨会,到对江苏女作家群的关注、追踪,再到利用访学进修的便利,聚焦高晓声其人其文,出版相关学术专著,张老师的科研方向紧紧扎根江苏这片土地,并收获满满。
采访中,感觉张老师更像一个杂家,研究范围相当广,这也许跟她的经历有关。“这个学校一成立,我就在学校了,先是在师范部,后来到了本部。”张老师坦言,这些年承担的文学课及相关课程,大概有20门。因此,她不光深入思考过以白先勇、严歌苓为代表的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还编辑出版了《大学语文》《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等教材。她向记者解释,之所以开始婉拒采访,就是因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系主任,刚刚经历了教育部的合格评估及师范类专业认证,加之完成“十三五”省重点建设学科的任务不久,专业获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自己还要主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虚拟教研室等,一直都战斗在一线,所以感觉比较累。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就“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作了精准回答: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三位老师的故事,显现着“四有”好老师的光辉。也正基于此,2023年8月8日,梁凤兰、杨森、张春红三位老师被授予我校第二届“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