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740亿、产值2000亿 布大局的宁夏葡萄酒值得布局了吗?
2022年02月16日09:10 来源:酒业家
2021年的最后一天,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以下称远景规划),这是继2021年7月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挂牌成立后,宁夏在葡萄酒产业方面又一重磅动作。
远景规划提出:到2025年(一期),宁夏力争新增酿酒葡萄种植基地50.8万亩,规模达到100万亩,建成酒庄270家以上,其中龙头酒庄企业20家、精品酒庄250家以上;年产优质葡萄酒24万吨(3亿瓶)以上,力争实现综合产值1000亿元,“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翻番。
到2035年(二期),宁夏将确保酿酒葡萄种植规模达到150万亩,建成酒庄370家以上,年产优质葡萄酒45万吨(6亿瓶)以上,力争实现综合产值2000亿元,“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超过1000亿元,构建“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葡萄酒产业发展多元共赢格局。
在总体规划下,宁夏提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金融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在15年间为葡萄酒及相关产业投资估算总金额约740亿元。远景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实施期限为15年,无论是从规划的目标、全局高度还是投资额来考量,这都是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
五大保障护航,740亿元大手笔投资震惊业界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宁夏产区的发展,组织及政策保障一定要先于各大项目落地,才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远景规划在组织、政策、投资、监督、行业自律等五大方面提出有利的保障措施。
在组织和政策层面,远景规划要求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按照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抓机制的安排部署,履行园区经济管理职责,统筹推动《规划》的任务分解、责任落实、督查督办等工作,重点做好建设项目的审核报批,葡萄酒产业土地利用,葡萄酒产业发展资金、基金统筹使用,所属企业监管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引才引智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制定出台支持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进培养、土地、财政、金融、保险、税收等若干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重商、爱商、护商、助商的营商环境。
同时,要求自治区各相关部门做好供水、电力、交通、防洪等配套专项规划,相关县(市、区)根据工作需要编制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将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和具体项目纳入年度计划,加大支持力度,落实主体责任,协同推进葡萄酒产业发展相关工作,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由于我国土地政策的规定,决定了葡萄园的土地不能私有化,所以对于当地的酒庄主和投资者而言,葡萄园所用土地的使用权、权证及稳定性成为关注的重点。远景规划的出台很大程度上化解了酒庄主和投资者在这方面的担忧。
在宁夏西鸽酒庄庄主张言志看来:“(远景规划中关于)葡萄园土地供给和权证这部分起到了基石的作用。葡萄园是葡萄酒产业的基础,整体连片具备一定规模的葡萄园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国外葡萄酒产区的特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能够成为国际知名的葡萄酒产区,一定是贺兰山沿线连绵不断的葡萄园,这既是产业发展的根基,也是葡萄酒旅游发展的前提。”
张言志向酒业家表示:“葡萄园权证的发放,给酒庄是信心的加强,更是融资多元化的保障,有权证的葡萄园不仅可以作为酒庄融资的工具,也会促进葡萄园资产在市场的流通,为产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远景规划明确了投资保障的金额和用途。提到规划期内投资估算总金额约740亿元,其中,2021-2025年完成投资约480亿元(重点工程项目投资约329.77亿元),2026-2035年完成投资约260亿元。
酒业家查阅《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投资估算汇总表》发现,这740亿元资金重点用于优质原料基地建设,酒庄、产业镇建设,品牌营销,质量管理,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配套基础设施,环境综合治理,核心区精品旅游线路等工程的建设。其中计划用于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工程的资金高达157.50亿元,体现了产区以品质为本的发展思路,这同时也是尊重“七分种、三分酿”行业基本规律的体现。
与此同时,酒业家还发现,为了补齐品牌及营销方面的短板,远景规划提出用于品牌营销工程的投资金额达到11.52亿元。
行业人士认为,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2021年宁夏自治区的GDP是4522.3亿元,全国排名靠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0亿元——编者注),针对非高新科技的单个产业能够投资近千亿元,实属罕见,体现了当地政府发展葡萄酒产业、引领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决心和魄力,这对于整个中国葡萄酒产业及其它产区都起到了强有力的振奋作用。
鉴于葡萄酒产业特点和中国国情,现阶段,宁夏产区政府在葡萄酒产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就葡萄酒产业而言,宁夏政府的大局观和执行力一直是其它产区政府学习的榜样。
中国葡萄酒产区大部分分布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缺钱以及缺少融资渠道是几乎所有产区面临的难题,而这一次远景规划提出的740亿元的投资计划,以及“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金融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吸引国有、社会资本,通过股权投资、合股经营、上市融资、私人定制等形式,多方位、多层次解决产业发展建设资金”的思路,有望为其它产区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除此之外,远景规划还提到将构建产业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国有资本入股、参股,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推动建设酒庄与原料基地使用权、经营权流转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开展股权、葡萄酒等抵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拓宽酒庄企业融资渠道,构建产业金融服务体系。探索葡萄酒产业期酒交易、葡萄园交易,建立酒庄信用体系。
补齐品牌营销短板,2035年产区品牌价值超过1000亿元
对于贺兰山东麓产区的建设,宁夏一直雄心勃勃,因此在本次远景规划中也为产区的定位给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远景规划将产区产业定位为“葡萄酒之都”,将产区品牌形象定位为“世界葡萄酒明星产区”、“中国葡萄酒庄酒产区”,将产区品质定位为“世界一流品质的葡萄酒产区、中国中高端葡萄酒产区、中国最优质酿酒葡萄生产基地”。
在整体布局方面,形成“一体两翼,一心一园八个产业镇”的发展格局,构筑“32521”产业布局,即:建设3个国家级试验示范区(基地)——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国家农业(葡萄酒)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2大优质原料基地——优质干白葡萄酒原料基地、优质干红葡萄酒原料基地;做强5大酒庄集群,培育20家以上龙头酒庄企业和10个世界级葡萄酒品牌,真正成为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引领者。
远景规划提到,到2035年,宁夏葡萄酒产业力争实现综合产值2000亿元,“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超过1000亿元。
行业人士认为,中国葡萄酒要想真正与进口葡萄酒分庭抗礼甚至进一步抢占进口葡萄酒的市场份额,必须要在文化塑造、品牌打造、市场建设等方面恶补。
如果葡萄种植与酿造是硬实力,那么文化与品牌则是软实力,而宁夏产区及企业较为明显的短板就在软实力。依靠得天独厚的风土条件和几代人的努力,宁夏产区在硬实力方面正不断拉近与世界顶级产区之间的距离,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赶超的表现。但是在软实力方面,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
针对此,远景规划提出重点建设品牌营销工程:坚持用酒庄酒塑造产区品牌、用产区品牌放大市场,提升产区品牌影响力。优化产品结构,深耕国内一二线城市市场,全力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引领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品牌。
统筹运用国际化、品牌化等各种手段加强品牌建设,政府主打产区品牌,形成全球顶级葡萄酒产区品牌效应,引领中国葡萄酒走向世界;酒企主打酒庄品牌和产品品牌,尽快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市场受欢迎、质量信誉高、规模效益好的酒庄品牌。
经过5年—10年,培育10个以上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的大单品葡萄酒品牌及10个左右世界级葡萄酒品牌。
在实现路径方面,远景规划提出重构营销体系,成立“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营销集团(营销中心)”,推动在海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设立营销分公司(分中心),开设“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营销体验店,设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营销专柜。组建国内外一流专业营销团队,建立“品质品牌+营销集团+激励机制”的营销模式。
据悉,宁夏计划在2025年底前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设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直销体验中心或运营分中心50个。
除此之外,远景规划还提出加快建设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网站,建立网红营销团队的思路: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开辟“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网上商超、网上门店、营销专区,拓展产区专属网络销售渠道,全面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网络营销平台。争取在银川设立中国葡萄酒交易所,提升产品产销对接、订单交易、品牌产品溢价能力,打造国际现代化交易平台。
张言志向酒业家表示:“文件(远景规划)的出台,是从政府层面对葡萄酒产业的再次确认。贺兰山东麓产区在过去这些年的发展中,做了很多探索,既走了点弯路,又摸着了正路。正是政府主管部门不懈努力以及葡萄酒行业众人的辛劳付出,汇聚成了这个指导意义很强的产业发展规划。”
“远景规划对贺兰山东麓产区来讲,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和实现路径,预示着这个年轻的产区已经走上了发展的高速路。这对中国葡萄酒产业而言都是一个标志性、划时代的事件,‘产区+酒庄’的模式既能抱团发展,以一个产区的背书向市场提供品质承诺,又能彰显个性,在产区的庇护下发展酒庄自己的产品个性。这种产区与酒庄互为依靠、相互促进的模式,一定会改变中国葡萄酒的行业格局,让中国葡萄酒在本土消费市场的竞争中具备抗衡国际葡萄酒的底气,也会让中国葡萄酒以国际熟悉的方式走上国际舞台,实现‘当惊世界殊’的紫色梦想。”张言志如是说道。
宁夏产区的机遇与挑战
与宁夏产区建设热火朝天的境况相比,中国葡萄酒产业和市场的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中国葡萄酒产业连续数年量额双降,同时面对进口葡萄酒的不断挤压;另一方面,进口葡萄酒也正处于低谷期,整个品类的消费量增长和消费者培育几乎停滞。
行业人士认为,从整个葡萄酒消费市场和需求来看,现阶段的挑战大于机遇。
在此背景下,宁夏产区面临的是在不断解决自身问题、补足短板的同时要对抗持续低迷的整体行业环境和进口葡萄酒的挑战。
在挑战方面,远景规划认为,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多外部环境的挑战,但更多的挑战来源于自身。
宁夏产区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1、产区时间积淀短,产业软实力不强。产区和酒庄不同程度的存在历史文化积淀少,标准制度体系还需健全,葡萄酒文化教育科普程度低,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尚未形成等“软实力”不强的短板。
2、土地资源尚未得到高效利用。产区规划范围内有近百万亩土地权属复杂,部分产区基础设施不完备,开发成本高,个别酒庄(企业)圈而不建,产区招商引资力度不够。造成葡萄酒产业核心区至今没有形成整体连片的葡萄种植格局,同时,现有“块状供地”模式难以满足酒庄旅游、餐饮、住宿、停车场建设、拓展相关活动等多元化服务功能的需要,限制了土地高效利用。
3、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受埋土越冬、春季展藤、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盲目限产、国产葡萄酒课税等因素影响,葡萄园产出效益低,葡萄酒生产成本及市场定价偏高,竞争力较弱。
4、产业融合度低,全产业链竞争力不高。酒庄(企业)农工商、文旅康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不足;缺乏酒瓶、瓶塞、酒罐、橡木桶、包装材料等配套用品加工企业;酿酒葡萄渣、皮、籽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其延伸副产品精深加工不足,酒石酸、葡萄籽油、葡萄籽提取物的价值尚未完全体现,产区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利益链不健全,缺乏全产业链竞争力。
5、营销体系不健全,宣传推介力度不够。产区及酒庄(企业)营销渠道相对单一,多种营销模式运用不充分,“葡萄酒+互联网”的文章做得不够,在打造品牌、创建文化上认识不到位、投入明显不足;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有限,产区知名度不高。
行业人士认为,能够理性客观的看待产区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说明宁夏产区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既有高瞻远瞩的大局观又有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并且勇于跳出舒适区。正视问题与差距,这是一个处于上升期、志在成为全球顶尖的产区应有的姿态。
乐观的一方面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低迷的市场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远景规划认为,进口葡萄酒不断下滑为国产葡萄酒腾出大量市场份额,这是宁夏葡萄酒融入“两个循环”、加快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的良机。同时,2020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并进入首批保护名单,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进入欧盟市场、提升市场知名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葡萄酒消费量244亿升,中国以17.9亿升消费总量位居第5位,但中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仅1.71升。从2015年到2019年,中国的葡萄酒人均消费量从1.52升上涨至1.71升,增长了11.8%,成为全球葡萄酒消费增速最快的市场,但相比5.7升的全球人均消费量,中国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更加广大的容量。目前中国的4亿多中高收入群体和年轻一代正在成为葡萄酒消费的主要群体,是线上酒水消费的主要驱动力,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求便捷、爱尝鲜的消费特征,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将引领未来葡萄酒消费与葡萄酒产业发展。
特别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后,人们的消费更趋理性,葡萄酒消费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国产葡萄酒越来越受到青睐。
远景规划认为,只要把握时代特征和年轻人的喜好,开展新产品研发和创意设计,走高端、中端、大众相结合的路线,实现产品、品牌优化升级,就能赢得未来市场。
当然,宁夏葡萄酒产业最大的机遇还是来源于国家层面的期许和推动。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宁夏葡萄酒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指路定向、深谋远略、精思擘画,为产区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和重大历史机遇。
未来,宁夏将立足葡萄酒产业资源优势、产区优势、品质优势,坚持“酒庄酒、酒庄基地一体化经营”的葡萄酒产业发展方略,率先在中国市场融合创新出“酒庄引领下的品牌营销模式”,开辟宁夏葡萄酒更加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