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南京打造“非遗+特色产业”:传承人变手艺为宝,带动乡亲致富
2020年01月18日17:33 来源:紫金山新闻
“这只老鼠有点萌,这只老鼠有点调皮,这只有点温柔。”冬日寒风肆虐,在阴云的笼罩下,所有的风景仿佛都变得沉寂,可明故宫遗址公园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办“乡村年俗文化节暨‘明’俗·南京春节文化市集”,手工剪纸、葫芦画、金陵竹刻、六合农民画、溧水虎头鞋……众多非遗产品集中展示,吸引了大量市民围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推进实施,南京充分利用文化底蕴深厚优势,深挖非遗项目传承,用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打造“非遗+乡村旅游”,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非遗+特色产业”,促文创产品升级。
非遗传承迎来新生机
庚子鼠年将至,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周荷英有点忙。除了创作鼠剪纸作品,还要参加这样的乡村年俗文化节,向更多市民推广南京乡村特色的非遗产品。
非遗在保护和传承中,最渴望的就是被关注。2019年,周荷英迎来了“高光时刻”,她的足迹遍布了江宁区的中小学、老年大学、高职的课堂,全年上了100多节剪纸传承课。此外,还创作了多幅大型剪纸作品。“2019年,我创作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剪纸作品、江宁地标建筑——江宁市民中心等剪纸作品,每件作品都要构思一个月左右,多次修改底稿才能成型。”周荷英说。
葫芦画。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 摄
互联网的传播、商业品牌的发现、年轻人的喜爱,金陵葫芦画在传承上有了转机。“金陵葫芦画”非遗传承人张苗老人告诉记者,这几年陆续收了5位徒弟,其中,还有一位是硕士研究生,他感慨到:“年轻一代扎实的美术基础和感知当下潮流的独立设计能力,将为传统工艺带来新的希望。”
非遗产业化发展有了新助手
六合农民画的展示摊位前,挤满了人,大家都在看农民画家张国良作画。冶山街道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任胡斌,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六合农民画的创作、研究工作。据他介绍,农民画作者们完成一幅作品的时间,常常以月为单位计算,因此售价不菲,这让大部分喜爱者望而却步。
六合农民画展示。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 摄
不过,困扰他多年的问题,也将在2020年发生改变。“创作农民画我们没有问题,但在产业化方面,我们还不行。我们原先设计的农民画文创产品还太简单,带有农民画元素的杯子、文化衫属于初代文创产品,缺乏创新,如今年轻人都在讲国潮,我们的农民画文创也需要跟上时代潮流。”2020年,六合农民画将与北京文投旗下的一家公司合作开发六合农民画文创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布局海外市场。
用科技、创意力量撬动非遗发展新动能,通过研发文创产品,进一步丰富了非遗产业内涵,也赋予了农村非遗发展的“造血能力”。
变手艺为宝,带动乡亲致富
溧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鞋传承人吴丽花,这几天同样忙到手软。再过几天,2020年溧水骆山大龙文化节就要开始了。骆山大龙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舞龙之时,众多孩童需要穿上虎头鞋,参与表演“跳云”(一种模拟云朵的舞蹈)的动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老虎鞋应用场景越来越小。如何传承这门老手艺?如何让更多人了解骆山虎头鞋?2019年,吴丽花找到了解决方案。“虎头鞋是纯手工制作,产量有限,打开市场确实有点困难,但我可以利用虎头鞋和骆山大龙的元素做衍生品。衍生品可以在机器的帮助下,实现批量化生产。”说完,吴丽花便迫不及待向记者展示了新产品——带有虎头鞋元素的家庭装饰物、骆山大龙形象的护颈枕。
虎头鞋,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 摄
如今,吴丽花的虎头鞋产业做的风生水起,还带动了同村妇女就业致富。“这门手艺不好学,现在的年轻人即使有兴趣,怕也没有多大的耐心。而身边有很多上了年纪的妇女都会制作虎头鞋,我组织大家一起生产虎头鞋,同时还帮大家解决好销路。”吴丽花洋溢着喜悦的笑脸说,目前有6位乡亲跟着她制作虎头鞋,“平均每人一年能做180双虎头鞋,有五万左右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