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解码”宿城2:富民增收,鼓起“老乡”钱袋子!
2020年10月27日10:12 来源: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10月27日上午,“幸福宿迁 圆梦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迎来宿城专场,宿城区委书记张辉带领部分区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走进发布会现场,发布宿城区小康建设思路举措和成绩。
现场还设有“提问环节”,与会人员就全面小康、富民增收、教育发展、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等话题回答记者提问。西楚网推出《问·答|“解码”宿城》系列,让我们一起“解密”宿城“成绩单”背后的故事。
记者问: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是检验全面小康社会成色的重要内容,宿城区是全省“三农”比例最高的主城区,请问宿城区在富民增收上有何具体做法?
宿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张允达 答:
五方面举措
近年来,宿城区通过实施五大工程推进产业发展、带动富民增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提质工程。立足主城区功能定位,打造城市的“菜篮子”,研究制定《宿城区特色农业奖补办法》和《宿邳路沿线提质发展奖补办法》,重点发展“1+2”主导和特色产业,以建设国家农业公园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抓手,建设10个市级农业园区,建设南片区复合种养、中片区绿色蔬果、北片区花木园艺三大产业,招引落户江苏润道、爱吉尔、上海光明循环农牧等重大农业项目71个,引入新型生产模式,全区现有高效农业面积26.65万亩,占比53.4%,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4.5万亩,大力实施经营主体倍增计划,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家,创建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70家、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示范社5家,带动从业人口3万人以上。
基础提升工程。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产出率和稻麦品质,三年来累计投入3.1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4.2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达72.4%,建成优质稻麦基地16.1万亩,惠及涉农村居50余个,流转土地近17万亩,解放劳动力4万余人,推进外出务工就业,让部分群众的工资性收入成为收入主要来源。
品牌创建工程。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全区已创建绿色食品56个,拥有“洋北西瓜”“罗圩香茄”“王官集花园酥梨”“陈集葡萄”“埠子蚕茧”5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种植业)占比达71.6%;“一村一品一店”达标率达76%。每年组织特色农产品参加各类展销会,定期举行洋北西瓜节、陈集葡萄节等特色节日予以推广,提高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
就业创业工程。利用宿城中专、淮海技师学院、省市农科院等师资力量,围绕职业经理人、农业种养殖技能、农机使用等几个方面开展培训,组织农户和种养殖大户进行田间实践、现场操作、经验交流,三年来开展农民培训班108期,完成培训1.42万人次;加强创业扶持,开展创业培训,主持沙龙、观摩、分享等活动400场次,建成区级电子商务产业园、“青创魔方”等载体,打造乡镇(街道)创业孵化中心16个,优化宿企贷、宿微贷等创业贷款政策,降低创业担保贷款门槛,全区已拥有创业主体9.2万个(网店、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带动创业10万余人。
融合发展工程。对西片区蔡集镇、王官集镇、耿车镇等5个乡镇街道规划建设国家农业公园,总面积133.3平方公里(约17万亩),瞄准乡村旅游核心区、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乡村振兴先导区发展目标,建设“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三大特色产业。目前,已招引落户枫彩集团、田洼生态农业园、四季采摘园等重大农业项目5个和投资20亿元的朱海、牛角淹、月堤湖3个文旅项目,发挥大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加速西片区产业集聚,推动基础设施提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更多农户在产业发展上收益致富。
记者:张乃川 张晔 吴兆刚
融媒体编辑:徐静宜
审核: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