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小康|“幸福宿迁 圆梦小康”人社部门来发布啦!
2020年10月30日10:38 来源: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
听·见小康|“幸福宿迁 圆梦小康”人社部门来发布啦!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宿迁大地关于“小康”的幸福答卷,
书写得怎么样?
10月30日上午,
“幸福宿迁 圆梦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迎来部门专场,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负责同志走进发布会大厅,发布我市各领域在小康建设思路举措和成绩。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市人社局副局长孙金葵,
为大家讲述人社领域那些
关于“小康”的故事。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安民之要。做好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是落实“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人社部门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富民增收上取得明显成效。
“小康成绩单”:四个持续
一是就业创业规模持续扩大。
城镇新增就业25.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2%以内的较低水平,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共扶持12.8万名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带动就业54万人。
二是社会保险覆盖率持续提高。
形成了覆盖城乡各类人群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由2016年95.94%提高到目前的98.05%,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8%,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5.8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4.2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6.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4.32万人。
三是居民工资收入持续增长。
最低工资标准从2016年1270元增长到目前的1620元,增幅27.56%,工资性收入增长29.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 18957元增长到2019年24938元,增长31.6%。今年1-9月份,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四是人社公共服务持续优化。
大力推进人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15分钟人社公共服务圈”,为群众提供家门口专业化服务,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平台标准化建成率分别达100%和98%。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口覆盖率由2016年68.21%提高到目前的99.98%。
重点抓六个方面工作:“六抓六促”
一、抓就业创业促富民增收
推行就业优先政策。出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共兑付各类就业补助资金8.6亿元,帮助11.0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全面加强创业扶持。出台《宿迁市市区创业培训管理暂行办法》,共开展创业培训10.5万人,建成市级以上创业孵化类载体34个,省级基地21个。出台《关于做好市区富民创业担保贷款管理工作的通知》,提高贷款额度,发放担保贷款9.85亿元。
大力促进返乡就业创业。出台《关于支持返乡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全市实现返乡就业创业48.72万人,其中返乡就业36.8万人,返乡创业11.92万人。
二、抓民生保障促全面小康
社会保险体系更健全。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统筹协调,建成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深化落实养老保险调剂金制度,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市区统筹,年末实现省级统筹,工伤保险实现市级统筹,不断提升统筹层次和水平。
社保扩面机制更精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开展社保扩面幸福行动,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基本实现法定参保人群应保尽保。
待遇提升机制更完善。“十三五”以来,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水平从1874元/月提高到2312元/月,增幅达23.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均基础养老金水平由115元/月提高至160元/月。
三、抓技能培训促素质提升。
全面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全市281万从业人员中,已获证技能劳动者有80.2万人、占28.5%;年培训技能人才4万人以上,共组织开展培训69.9万人次。
创新开展技能等级认定。目前,全市共纳入评价认定企业65家,涉及50个职业工种,评价人才7.09万人次。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竞赛,全市共举办各类技能竞赛50余场,2.1万余人次参赛,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7500人。
四、抓人才引培促转型升级。
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组织赴全国各地开展人才招引活动140次,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1.5万人。其中,“双一流”高校本科及普通高校硕士以上毕业生1.12万人。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发放购房券1.2亿元。
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33.9万人,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人才比例达到40.1%;高技能人才达到13.72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503人。
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全市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培养江苏大工匠1人,江苏工匠、制造工匠6人,1家企业获批江苏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
五、抓维权维稳促和谐稳定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蒙牛乳业、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成功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园区”称号,成功创建2家“省级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综合试验区”、6家“省级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园区”,6家企业荣获“江苏省优秀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
深入推进治欠保支工作。全年农民工工资案件总量和工资数额实现四连降,讨薪数额从2016年2.46亿元降至2019年1476万元。
创新开展调解仲裁“政校企”合作。可成科技、秀强玻璃等10家企业建立专业化调解组织,市本级案件连年下降,调解成功率逐年上升,目前调解成功率达90%。
六、抓服务提升促群众满意
实施信息化服务。大力推进“一张网”建设,66项行政权力全部网上运行,年均办件量30万件以上。全省率先建成9个24小时人社业务自助服务大厅。
实施标准化服务。建成5大功能区标准化经办服务大厅,建立328项社保标准,成为全省唯一一家企业“大厅零申报”的经办机构,国家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标准化试点以综合得分97分的高分通过验收。
实施法制化服务。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取消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涉及人社部门的证明事项22项,26项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和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报名中率先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
小康路上,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保障,
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给您“稳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现场还设有“提问环节”,与会人员相关话题回答记者提问。宿迁手机台推出《问·答|“解码”人社工作》系列,市人社局副局长孙金葵,带着让我们一起“解密”人社部门“成绩单”背后的故事。
问1:今年受疫情影响,群众外出就业受到一定的影响,人社部门在促进就业方面有哪些创新做法?
答:今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劳动者无法外出务工,没有稳定的收入,面对此类问题,我们采取了系列措施,出台了系列政策,全力保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8%,远低于省定目标。我们的创新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开展乡镇巡回招聘。面对疫情期间返乡人员滞留,我市率先从2月27日起,利用9天时间组织895家次企业,走进108个乡镇招聘,2.58万名返乡人员进场求职,达成用工意向7693人,促进了返乡人员就业,中央电视台报道我市“乡镇巡回招聘”特色做法。二是创新开展“云招才”活动。聚焦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率先在全省打造“云招才”品牌活动,签订企业与毕业生就业协议460个。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频道多频次高密度报道我市做法。三是创新政策促进返岗就业。创新出台惠企招工“宿六条”,对留乡就业、职工返岗等给予补贴,惠及6.97万名企业职工,发放各类补贴资金2880万元。为8900家次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04亿元。四是创新载体提供就业岗位。发挥人社系统“一微三端”信息化载体作用,开展网络 “24小时全天候”服务,提供就业岗位十万余个。
问2:今年,宿迁把脱贫攻坚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人社部门在精准扶贫方面有哪些作为?
答: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低收入人口能不能脱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完成。近年来,全市人社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千方百计、多措并举促进低收入人口脱贫。一是实施就业扶贫。在全省率先打造电商就业创业扶贫示范区,创新打造电商就业扶贫e站载体509个,带动2.55万名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实现电商就业脱贫。电商就业扶贫经验做法入选“全国人社扶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成果”。二是实施社保扶贫。建立社保扶贫工作调兜底机制,将30.81万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范围,代缴保险费0.93亿元。三是实施技能扶贫。组织1817名低收入群体开展“助能”扶贫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开展组织企业开展定向招聘,实现“培训即上岗,结业即就业”。四是实施公益扶贫。开发村务服务类等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共安置979名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人员就业。
记者:张乃川 席磊 丁国灿
融媒体编辑:徐静宜
审核: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