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民阅读 / 正文

《大运河漂来紫禁城》

2021年10月10日13:36   来源: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大运河漂来紫禁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那么大运河就是我们民族流动的血脉。她沟通南北,连接着长江与黄河两个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河,更是一条涉及交通、水利、地理、历史、生态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廊道。

  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算起,到今年——2021年,紫禁城已有超过600年的历史。这座明、清两代的皇宫,如今的故宫博物院,和大运河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紫禁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

  事情要从紫禁城的建造说起。在明初修建紫禁城时,备料工作持续了近 10 年。各地的石料、木料被采集、输送到北京后,现场施工才大规模地开始。建造紫禁城的许多建筑材料,都是通过运河运到北京的。此外,大量的南方工匠参与到紫禁城的建设中,例如主持筹建的匠师蔡信、陆祥等,以及正式开工后,主持工程的蒯祥,都是江苏人。建成后,南方的珍宝、粮食、物资、人才,甚至文化娱乐、审美情趣,都是从富庶的南方沿着运河源源不断输入京城。民间俗语“先有大运河,再有北京城”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运河对紫禁城乃至北京城的重要作用。

  说到大运河,你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繁忙的京杭大运河?颇有争议的隋炀帝杨广?的确,似乎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大运河就是指“京杭大运河”,甚至很多人认为隋炀帝开凿的就是京杭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 3000 多千米,开凿至今已有 2500 多年。

  中国大运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河。作为人类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一项壮举,大运河流经 30 多座城市,是构成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相连的水利大动脉,是中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等用途的生命线,对中国古代的全国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2014年,中国大运河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说明大运河从历史、艺术、科学、人类学等角度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值得全世界共同保护。

  今天推荐的作品是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作品《大运河漂来紫禁城》,这部作品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单霁翔老师因为在故宫做了7年多院长而被读者朋友们熟悉。他还做了20年城市规划工作和20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这两个领域的专家,但好像并不为大众所知。单霁翔老师曾经提交过多次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政协提案,促进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

  2020年10月,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江苏省扬州举办。单霁翔在主题演讲中风幽默地介绍了《大运河漂来紫禁城》。从“紫禁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这句俗语讲起,作者将2500年的中国大运河故事娓娓道来。沈括、郭守敬、宋礼,大运河的“设计总监”们,为这项巨型工程注入了哪些智慧?建筑、街区、园林、城镇,30多个城市的文化遗产中凝固着怎样的运河时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更有盐船、粮仓、漕运、钞关等昔日黄金水道的运河故事。

  前面提到,主持紫禁城筹建的很多匠师都是江苏人。建成后,通过大运河,紫禁城与江苏的交流更是频繁。作者在书中提到:

  在紫禁城 600 年的历史中,紫禁城与苏州的联系,毫不夸张地说,比北京之外的任何一座城市都要多。这是因为江南文化与经济结合得比较紧密,科技含量高,审美形态也十分明显,江南文化很讲求圆融与和合,善于博采众长。这些都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的主脉中。

  不仅是建材、珍宝和文化,就连北京烤鸭都与南方、与大运河关系密切:

  北京烤鸭已有约 300 年的历史,而烤鸭的历史则更为悠久。从宋代到元代的古籍中,都有关于炙鸭、烧鸭(均为烤鸭)的文字记载;到了明代,烤鸭成为宫廷美味之一。不过那时的烤鸭是用黑色羽毛、体形瘦小的南京湖鸭烤成,称为金陵片皮烤鸭。北京烤鸭的产生,是同北京填鸭的养殖成功分不开的。自从明成祖于 15 世纪初由南京迁都北京后,每年从运河船运大量江南粮米进京,遗落河内的粮米不计其数。北京运河一带的鸭子,长期以这些散落的粮食为食,体形、肉质逐渐起了变化,后又经不断改良,特别是借鉴南北朝时即有记载的养鸭“填嗉”法,创造了人工填鸭法,经过人工填肥,培育出了毛色洁白、体态丰满、肉质肥嫩的新品种——北京鸭。

  关于中国大运河的故事还有很多。深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年,在讲述运河故事,为读者勾画中国大运河古今风貌的同时,单霁翔老师也将新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运河城市的保护实践故事融入到了大气浑厚的文字之中。他在书中说:

  运河两岸的城市,经济活跃,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最值得珍惜的一个城市群落,我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同时,我也一贯坚持文化遗产保护要实现三个目标:要使我们保护的文化遗产拥有尊严;要使我们的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使保护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特别是当地的民众。

  很高兴能够把大运河的故事讲给更多的读者听,也期待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能够把目光投向大运河;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投身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

  谈到大运河的文化价值,书中有这样一段精彩描述(在书的封底):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那么大运河就是我们民族流动的血脉。在这一撇一捺大写“人”字的两侧,西侧有陆地丝绸古道,东侧则有海上丝绸之路,像腰间的彩带飘展开去。正是这样一个脊梁坚挺、血脉流畅、交流开放的“人”,生动地体现出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交流与对话的文明历史。

总共: 1页   
初审:杜亚男/二审:汤娟/终审:冯波
作者:

西楚网新媒体矩阵

  • 头条号
  • 凤凰号
  • 百家号
  • 企鹅号
  • 网易号
  • 大鱼号
  • 搜狐号
  • 一点资讯
  • 快传号

南京厚建软件 LivCMS 内容管理系统http://www.hogesoft.com 授权用户:http://www.xich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