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交相辉映 北京2022蓄势待发
2021年11月05日09:02 来源:新华网
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300天之际,“相约北京”测试活动迎来收官日。从2月寒冬中张家口和延庆赛区飘荡的雪花,到4月暖春里北京赛区5大场馆剔透的冰面,冰雪交相辉映之下,这次“模考”交出了一份令冬奥人欣慰的答卷。
场馆竞赛对标奥运
对标奥运,能测尽测,应测尽测,是“相约北京”测试活动的根本原则。
北京赛区5大冰上项目场馆中“年纪最大”的首都体育馆,是冰上测试活动中唯一要在同一天进行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转场的比赛场馆,面临着6天7次,在两小时内完成防护垫、形象景观、摄影机位、场地临建、制冰等转换工作的挑战。经过测试活动期间的数次磨合,首体“变形”已能做到有条不紊。
上演“变形记”的还有国家体育馆和国家游泳中心,作为残奥冰球赛事与轮椅冰壶赛事的举办场馆,这两座2008年的竞赛场馆要完成从冬奥到冬残奥、无障碍设施与无障碍流线的全面改造升级。从更衣室到赛场的无障碍坡道、轮椅假肢维修站、无障碍坐席、高低位售卖台,冬残奥会期间,运动员和观众将在这里感受到“无碍”体验。
“我们根据奥运赛时的赛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测试,特别是这次冰上测试,进行了很好的冰面的转换,以及雪上和冰上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转换工作,检验了硬件、磨合了队伍,对于我们这支队伍的锻炼,是至关重要的。”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说。
冬奥组委残奥会部部长杨金奎表示,无障碍运行流线以符合残疾人比赛需求进行设计,落客区尽可能接近场馆,洗手间、更衣室尽可能靠近比赛场地,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最大便利,做到了认识到位、工作到位、保障到位。
中国制冰师能顺利完成冬奥制冰任务吗?这是拥有40年制冰经验的多恩·莫法特来到中国之前,心中隐隐的担忧。
如今的莫法特是冰上测试活动冰球项目的首席制冰师,享受着和中国同事们一起进步的快乐,“五棵松和国家体育馆的团队令我印象深刻,他们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跟他们说‘我也不是什么都会,咱们要互相学习’,和愿意学习进步的人一起工作,是我最大的快乐。”
北京冬奥的制冰技术对标奥运的同时,也在努力超越。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大道速滑馆,它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平原上最快的冰”。
“我觉得没有理由说这里不能成为最快的速滑场馆之一。我们会努力找到正确的参数将之变成现实。”加拿大的资深制冰师马克说。
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部长姚辉表示:“冰上项目比赛场地冰面标准很高,无论是场馆室内温度、湿度,还是冰温、水质,我们的场馆团队,都能够从细节入手,确保冰面质量。”
张家口和延庆赛区的3个雪上、滑行项目竞赛场馆群,在2月的测试期间同样得到了各方的认可。雪车雪橇竞赛组织专家诺蒙兹·科坦斯认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他到过和服务过的最好的场馆,场馆设施和运行功能会让到访之人享受其中。
科技冬奥助力防疫
高质量的场馆和办赛离不开新技术的“加持”,科技冬奥,正在打开智能新时代的大门。
走进冰上测试活动期间的五棵松体育馆,看一场冰球比赛的同时,也能体验一场科技秀。
当观众,能从多角度立体观看比赛的精彩瞬间定格,不受位置限制360度无死角观赛,感受新技术“子弹时间”。现场和远程观众还可以用VR头盔进行沉浸式观赛,通过手机实现从不同角度的“自由视角”观赏赛事。在馆内漫步,还有可能偶遇搬运、消杀、扫地、擦窗等智能机器人。
做记者,可以享受云转播技术带来的工作便利,转播机构在赛事现场千里之外也能远程制作,每个云端导播台可以提供不同的导切方式,实现同一赛事的多版制作。通过云端平台,记者可以在疫情防控要求下进行无人混合采访和远程新闻发布厅采访,隔空和运动员安全对话。
防疫科技不得不提的还有体温计“创口贴”,它是目前全球最小、最精准的可穿戴式连续智能测温设备,检测精度可以达到0.05摄氏度。只需贴在腋下的皮肤上就可以在手机APP看到自己的实时体温,实现对场馆工作人员体温连续实时监测。
“我们在测试活动使用的这些新技术,应该在赛事都有可能去尝试应用。冬奥会技术有2个基本要求,就是可靠性和先进性。可靠性要求来源于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必须有可靠的记录,而先进性不仅仅来源于赛事组织,还来源于奥运这个平台,同时承载着促进技术进步的功能。”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说。
服务保障无缝衔接
整个“相约北京”测试活动,涉及雪上和冰上的11个场馆,其中4个独立的竞赛场馆、4个竞赛场馆群以及3个非竞赛场馆,参与总人数达到了9000余人,在涉及疫情防控、观众服务、体育展示、颁奖仪式等多个赛事服务保障领域,为测试活动保驾护航。
4月2日,冰上测试活动首次允许部分观众入场,600名观众进入“冰立方”观看了冰壶混双比赛。在这次压力测试的背后,有在入口处查验观众的行程轨迹、疏导人流的志愿者;有负责赛时双语播报、音视频放送、冰面投影、特殊灯光的“氛围组”专业人员;有在场馆内的FOP医疗站待命、身兼防疫任务的医务人员……
测试活动中的每一个成功,源自每个团队从上至下的付出。
国家速滑馆颁奖仪式部门,根据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对疫情防控的需求,进行了三种颁奖方式的演练。
雪上测试时的救援演练,直升机救援与地面、巡逻队和医生要做好昼夜检查和救援工作,在4分钟内到受伤运动员身旁进行救治,力争达到国际奥委会的标准。
不过,他们并没有时间回望过往的成绩。
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部长于德斌表示:“测试活动结束后,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尤其针对问题和不足,加快补足短板、漏洞,不断完善预案方案,加强培训演练,做好充分准备,迎接一次又一次赛事检验和大考,”
下一次大考,将在今年10月到来,一系列的国际性的赛事将进一步检验北京冬奥筹办工作。一往无前虎山行,拨开云雾见光明。北京2022,蓄力再战!